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274412
TE方案新辅助化疗63例乳腺癌的临床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5日 李东华
第1页

    参见附件。

     1.3 疗效评价标准

    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0版)[3]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总有效=CR+PR。手术标本中无残留病灶或仅有残留导管原位癌则判定为病理完全缓解(pCR)。毒副反应分0~Ⅳ度,参照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4]。

    2 结果

    2.1 疗效

    63例患者中CR 5例(7.94%,5/63),PR 48例(76.19%,48/63),SD 10例(15.87%,10/63),PD 0例(0,0/63),总有效率(CR+PR)为84.13%。术后病理证实pCR 3例(4.76%,3/63),这3例中来自临床完全缓解(cCR)2例,来自临床部分缓解(pCR)1例。

    2.2 毒性反应

    本文中TE方案毒性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脱发、骨髓抑制等,无腹泻、ECG及肾功能异常者(表1)。发生白细胞下降者49例(77.78%),其中Ⅰ度21例,Ⅱ度26例,Ⅲ度4例,经G-CSF治疗后,白细胞恢复正常,顺利完成化疗。

    表1 TE方案毒性反应(例)

    3 讨论

    新辅助化疗目前大量用于治疗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其在早期可手术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的得到认同,笔者认为其主要作用在于:①早期杀灭亚临床肿瘤病灶;②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5];③获取体内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信息[6]。有研究表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若能达pCR,可延长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7]。新辅助化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多参考术后辅助化疗方案。蒽环类药物用于乳腺癌的治疗已有30余年历史,是乳腺癌患者初治的首选药物,蒽环类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其作用机制与其能与DNA结合有关。体外培养的细胞加入本品可透入胞内,进入细胞核与DNA结合,抑制核酸的合成和有丝分裂。蒽环类药物其单药有效率为30%~40%。而吡柔比星是第3代蒽环类药物,较阿霉素其抗癌活性提高,心脏不良反应、脱发及胃肠道反应降低。多西紫杉醇系由紫衫的针叶中提取经半合成获得,作用机制与紫杉醇相同,是一种新型抗微管药物,特异作用于微小管β位点,使细胞中微管聚合、稳定,抑制微管网重组,导致细胞周期的M期和G2期受阻,有独特的抗肿瘤作用,此外紫杉醇尚可诱导乳腺癌细胞调亡[8]。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紫杉醇类药物对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有显著疗效,是目前乳腺癌单药治疗效果最好的药物,单药有效率达62.5%[9],在乳腺癌治疗中,多处临床研究表明紫杉醇联合用药疗效优于单药[10-13],紫杉醇与阿霉素合用时对乳腺癌的有效率可达72%,二者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蒽环类加紫衫类药物可能提高pCR率10%~15%[14],Heller等[15]报道,紫杉醇类联合蒽环类的方案能够成为可手术治疗乳腺癌的高效新辅助化疗方案,且紫杉醇类与蒽环类药无交叉耐药性。

    本研究采用以TE方案对63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3个疗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CR+PR)达84.13%,其中CR 5例(7.94%),PR 48例(76.19%),术后证实病理完全缓解(pCR)3例(4.76%),这3例中来自cCR 2例,来自pCR 1例。无患者因疾病进展丧失手术机会或延误手术。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脱发、骨髓抑制等,其中白细胞下降Ⅰ度21例,Ⅱ度26例,III度4例,予以G-CSF治疗后白细胞可以恢复,并不影响继续化疗,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脱发等可以耐受,无腹泻、肾功能以及ECG异常者。以上结果显示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TE方案疗效良好,而不良反应在可耐受范围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因此笔者认为,TE方案用于Ⅱ/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小肿瘤,争取手术机会,有效率高于紫杉醇类以及蒽环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部分患者可以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白细胞下降发生率较高,但经G-CSF治疗后可以继续化疗,对心脏、脱发方面的不良反应较轻,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新辅助化疗,最大可能使肿瘤达到pCR,为患者手术及保乳创造机会,同时可消灭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是一种有效的乳腺癌Ⅱ~Ⅲ期新辅助化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金贤英,全贞玉,韩春姬.1999~2008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1):107-108.

    [2] Bleyer A. Young adult oncology:the patients and their survival challenges [J]. CA Cancer J Clin,2007,57(4):242-255.

    [3] Therasse P,Arbuck SG,Eisenhauer EA. New guidelines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solid tumors [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00,92(3):205.

    [4] 孙燕,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2-104.

    [5] 刘广,王永胜.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研究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12):1249-1252.

    [6] 蔡伟,刘丹丹,康骅,等.ET方案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组织中CXCR4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8):812-815,823.

    [7] Jones RL,Lakhani SR,Ring AE,et al.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and residual dcis follow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rcinoma [J]. British J Cancer,2006,94(3):358-362.

    [8] 张湘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7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