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273747
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5日 刘彦晶 金学洙 贾秋颖
第1页

    参见附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自我院肝脾胃病科门诊及疗区2009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患者各30例,共90例。其中,男39例,女51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4岁,平均(41.55±12.23)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0年,平均(3.75±1.28)年。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3]。中医证候分型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订分为3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年龄为18~65 岁患者。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②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③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近半个月内使用过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及中药治疗者。⑤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⑥未按规定用药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及安全判断者。

    1.3 方法

    对90例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运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先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辨证分型。三联疗法治疗方案依据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3]:复方铝酸铋片2片,每日2次,口服,餐后即服;阿莫西林500 mg,每日2次,口服;甲硝唑40 mg,每日2次口服;14 d为1个疗程。Hp根除标准:参照《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5]: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者评判为Hp根除。治疗结束后,无论试验结果是否转阴,均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治疗前所选证型病例数相当,经三联疗法治疗后脾胃湿热型患者增多,而肝胃不和型患者减少,两型在三联疗法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脾胃虚弱型较治疗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三联疗法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规律(例)

    3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属“胃脘痛”、“痞满”等病范畴,虽有肝气反胃、肝胃不和、脾胃湿热、瘀血停滞、胃阴亏虚、脾胃虚弱等证型,但湿热是主要致病因素。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长期发作、反复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Hp感染,有60%~80% Hp感染者都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严重者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根除Hp后,慢性胃炎的治愈率可显著提高,复发率降低。随着三联疗法根除Hp的推广使用,一些问题如副作用较大、耐药率增加、症状改善不明显、复发率高等逐渐显露出来。陆敏等[6]研究发现: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脾胃湿热型者居多,占62.96%,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证实了临床上抗Hp治疗后许多患者出现黄腻苔等湿热表现,希望通过研究三联疗法对中医证型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

    本课题研究发现,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在运用三联疗法抗Hp治疗后中医证型有演变为脾胃湿热证型的趋势。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中医认为抗生素属于寒性药物,用之影响脾胃运化,使寒从中生,而脾胃湿热及肝胃不和型患者均为实证,故寒湿易化生湿热,且肝胃不和型患者一般伴有情志不遂,肝郁日久化热,故经过治疗后脾胃湿热型患者增多,少数肝胃不和型患者转为脾胃虚弱型[7]。而脾胃虚弱型患者经抗生素的使用易损伤脾胃,故此证型未见减少,反而增多,考虑东北地区居民体质较强,本型虽有增加,但尚不明显,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观点,在用三联疗法抗Hp治疗的同时,加上清化湿热的中药,以防止湿热邪气的产生或加重;脾胃虚弱型患者加上健脾益气的药物,以扶助正气,使疾病向愈。这种针对患者用药前后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可能会达到协同增效,改善症状、减少副作用、改善患者的依从性、提高Hp根除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对于指导中医药的后续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伏莲.幽门螺杆菌基础研究概述[M].3版.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9:21.

    [2] 中国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265-270.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3):119-201.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9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