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28期 > 正文
编号:12333581
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精神、生理健康及心功能的积极作用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5日 高学叶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0例,随机将其分为具有可比性的两组。对照组患者(n = 66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n = 7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焦虑程度、抑郁程度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EVF)和血浆脑利肽钠(BNP)浓度进行比较。 结果 经过3个月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除对照组精神健康因子外各因子得分均较入院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生理职能、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焦虑程度以及抑郁程度与同组干预前及干预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LEVF以及BNP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慢性心理衰竭患者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心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139-03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病的后期表现,病程往往较长,且症状反复,病情相对较重,临床预后较差而病死率则相对较高,因此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能有效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对于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再发率和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1]。本研究通过对7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取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74例,男39例,女35例;年龄31~76岁,平均(62.10±13.24)岁;冠心病47例,扩张性心肌病1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心功能Ⅰ级17例,Ⅱ级48例,Ⅲ级9例。对照组66例,其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29~77岁,平均(61.57±13.06)岁;冠心病42例,扩张性心肌病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心功能Ⅰ级16例,Ⅱ级43例,Ⅲ级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 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主要是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对患者的饮食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进行指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进行更加细致而全面的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后以热情而诚恳的态度给予患者关心和体贴,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为患者准备舒适的病房,保证良好的采光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时为患者进行开窗通风,保证环境的清新。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以及医务人员,细致而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对于疑问进行耐心解答,消除患者由于相关知识缺乏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对于患者的错误认知以及不良行为模式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通过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等方式舒缓患者的焦虑情绪。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通过多种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2],此表涉及精神健康与躯体健康两个方面,包括8个分量表,分值越高表示该方面功能状态越好。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对患者的焦虑程度及抑郁程度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说明焦虑或抑郁程度越高。监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浆脑利肽钠(BNP)浓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HAMA、HRSD比较

    经过3个月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除对照组精神健康因子外各因子得分均较入院前明显提高,其中观察组患者生理职能、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LVEF、BNP比较

    经过心理护理干预两组患者LEVF以及BNP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意识到情绪的变化与躯体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3]。慢性心力衰竭是病程往往较长,疾病迁延不愈,患者在反复的治疗和复发中很容易丧失信心而不能坚持正规的治疗,同时心理问题还会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以及儿茶酚胺的释放,激活血小板,从而加重或诱发心力衰竭[4]。鉴于此,笔者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部分患者实施了细致而全面的心理护理,包括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为患者进行入院宣教和知识宣教,通过播放背景音乐或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患者注意力,为患者寻求社会支持,与患者亲朋共同为患者营造一个轻松、乐观的环境等[5-6]。指导患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工作,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如下棋、养花、打牌等,使患者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快感。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学会控制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给予客观的分析,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乐观的态度进行生活[7]。建议患者与家属多进行沟通,鼓励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以及日常活动中来,对患者的病情要有所了解,关心患者,为患者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以平静和乐观的心情感染患者[8-12]。

    本研究证实,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SF-36、HAMA、HRSD量表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患者,而LEVF以及BNP亦明显改善。因此笔者认为对慢性心理衰竭患者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心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芳,方淑华,赵强,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1):2952-2953.

    [2] 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63.

    [3] 吴小平.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心脑血管防治,2008,8(1):71-72.

    [4] 陈菊.心理护理在慢性心理衰竭患者抑郁症状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5):23-2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1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