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328662
高频率超声影像对冠脉结扎所致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功能动态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黄颖 李贻奎 孙明杰 崔海峰 周艳华 郝伟 赵乐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应用高频率超声影像系统检测冠脉结扎所致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心功能改变,对冠脉结扎所致心力衰竭模型进行评价,并进一步确定高频率超声影像系统在此模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准确性。 方法 采用冠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心力衰竭模型,分别于术后1、2、3、4、8、13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LVFS)。 结果 冠脉结扎术后1、2、3、4、8、13周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LVEF、LVFS均明显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冠脉结扎手术3周后可以形成慢性心衰大鼠模型。高频率超声影像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检测具有可行性,可以作为冠脉结扎所致大鼠心力衰竭模型的一种评价方法。

    [关键词] 高频率超声影像;心力衰竭;心功能;动态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4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b)-0027-0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ture,CHF)是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心脏不能维持足够排血量的一种复杂临床症候群,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治疗难点之一。心功能下降是心力衰竭的一个非常重要表现,是评价心力衰竭程度的重要指标。高频率超声影像系统具有连续、无创、可重复测量的优点,在心功能评价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实验通过使用高频率超声影像系统对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心功能改变进行检测,从而对冠脉结扎所致心力衰竭模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确定高频率超声影像系统在此模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准确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Wistar大鼠40只,均为雄性,体质量200~220 g。合格证号:SCXK(京)2009-0007。

    1.2 动物分组及造模方法

    将大鼠分为三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正常组:从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组: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制作心力衰竭模型。20只大鼠以10 mL/kg腹腔注射3.5%水合氯醛麻醉,仰卧固定于大鼠板上。在大鼠左侧第4、5肋间切口,打开胸腔,撕开心包,轻压胸廓挤出心脏,用0号手术线于左心耳下2 mm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立即将心脏放回胸腔,关闭切口,缝合皮肤。术后72 h,选择存活大鼠10只作为模型组。假手术组:10只大鼠心脏只穿线不结扎,其余操作均同模型组。

    1.3 超声检测方法

    采用加拿大Visual Sonics公司生产的 Vevo 770高分辨率超声影像系统,选用RMV-716探头,频率为17.5 MHz,分别于术后1、2、3、4、8、13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受检大鼠于左侧胸骨旁获取左室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LVFS)。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冠脉结扎术后1、2、3、4、8、13周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LVEF、LVFS均明显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模型组大鼠从术后第1~13周,LVEF、LVFS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1~3周下降较为明显,4~8周下降较为平缓,第13周下降明显。见表1。

    3 讨论

    根据心力衰竭的成因及病理过程,目前建立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腹主动脉缩窄法、冠脉结扎法、动静脉造瘘法、快速心室起搏法、药物法[1-2]。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何种方法建立心衰模型取决于实验目的和所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模拟临床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心衰,因此,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形成心肌梗死进而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这种动物模型的主要病理表现为左室功能严重损伤,LVEF、LVFS大幅降低,与临床冠心病发展到慢性心衰相似[3]。

    超声影像在心脏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具有无创、可重复检测的优点,在临床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新技术的发展,扩大了超声技术在动物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尤其是高频率探头的应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可以清晰地对大鼠、小鼠、胎鼠等鼠科动物的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观察[4]。

    冠状动脉结扎术后由心肌梗死发展到心力衰竭是一个逐渐演变的病理过程,由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心室前壁心肌组织被破坏,心肌功能严重受损,继而出现左心室增大以及心室重构等病理损害。以往的动物实验由于实验手段的限制,对实验大鼠冠脉结扎导致心肌梗死继而发展为心力衰竭病理过程中的心功能动态研究较少,目前对于大鼠冠脉结扎术后形成心力衰竭时间文献报道也不一致[5-7]。本实验结果显示,冠脉结扎术后1、2、3、4、8、13周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LVEF、LVFS均明显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说明结扎冠状动脉造成大鼠心力心衰模型较为成功。模型组从术后第1~13周,LVEF、LVFS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术后1~3周下降较为明显,4~8周下降较为平缓,第13周下降明显,说明术后3周可以作为制作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的时间点。

    综上所述,本实验应用高频率超声影像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模型大鼠心功能的改变,具有可行性及准确性,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结扎所形成大鼠心力心衰模型心功能评估方法之一。但是,采用动物模型模拟人类疾病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在研究中应根据不同实验目的选择两种以上动物模型进行全面系统考察。

    [参考文献]

    [1] 曹小织,张慧敏.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建立[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14(6):296-297.

    [2] 李彦川.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简述[J].医学综述,2011,17(8):1154-1157.

    [3] 莫新玲,谢福生, 严冬雪,等.冠状动脉结扎与腹主动脉缩窄所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比较[J].华夏医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0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