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36期 > 正文
编号:12352704
平阳霉素联合32P不同治疗方式(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25日 杨蕾华
第1页

    参见附件。

     观察组低于6个月患儿的血管瘤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8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67>0.05)。6个月~2岁观察组血管瘤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对照组为6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32>0.05);2~5岁观察组血管瘤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0.05)。见表2。

    2.3 不同性别儿童血管瘤两组疗效比较

    对于儿童血管瘤,观察组男性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72>0.05)。观察组女性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62%,对照组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01>0.05)。表明性别对两种方法治疗儿童血管瘤效果的影响不大。见表3。

    2.4 不同病发数量儿童血管瘤两组疗效比较

    在具体的血管瘤病发数量比较中,观察组的单发血管瘤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23/25),对照组为89.47%(1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多发血管瘤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13/17),对照组为76.19%(16/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病发数量对两种方法治疗儿童血管瘤效果的影响不大。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7/42),对照组为17.50(7/40),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热的发生率为11.90%,对照组为0,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热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2<0.05);而对照组局部起泡+创面溃烂+瘙痒的发生率为15.00%,观察组为2.38%,对照组发生率远远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3<0.05)。这表明,两种方法引起的不良反应种类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4。

    3 讨论

    儿童血管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高发于0~3岁阶段的婴幼儿,发病率为7%~13%,其中体质量轻的早产婴儿或者女婴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临床认为儿童血管瘤是一种真性血管肿瘤,其发病机制是中胚叶位置的血管组织增殖过度,最常病发于患儿的头面颈等部位。本组研究主要分析对比平阳霉素联合32P注射及32P局部注射加敷贴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儿童血管瘤的疗效。

    3.1 平阳霉素联合32P注射的机制及其疗效

    平阳霉素是一种光谱抗肿瘤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为释放的游离核碱会破坏DNA复制模板,抵抗肿瘤细胞DNA的生长、繁殖[1]。最近几年,临床研究中结果表明,局部注射平阳霉素能够产生良好的抑制血管肿瘤细胞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此外,平阳霉素注射的治疗方式,短时间内,可以使得药物集中在瘤体的间质内,高浓度的药物刺激能够积极地破坏血管瘤体的上皮细胞,并抑制其生长,在药物的连续作用下,促进瘢痕性纤维粘连闭锁形成,从而缩小了肿瘤的体积。32P胶体是放射性核素,属于纯β-粒子的发射体,其半衰期为14.3 d,不会发射γ射线,平均1~2 μm,通常进入组织的射程为2~4 mm,最大的射程为8 mm,很难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因此常用于肿瘤细胞的局部照射[2]。因为射程有限而不易伤害到附近的器官和组织,所以临床应用中不需要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本研究观察组中,联合平阳霉素与32P注射治疗儿童血管瘤,显示观察组办法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要优于毛细血管瘤。俞松等[3]报道采用32P胶体10 μCi/cm3进行间质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74例,痊愈48例(64.86%),无效4例(5.41%),而联合平阳霉素注射,痊愈率提高了28.6%。原因在于海绵血管瘤的瘤体管腔较大,加之其间质的含量少,注射平阳霉素与32P溶液时,药物很顺畅到达瘤体内部,并且局部可以保持很高的药物浓度,更加加强了药物抑制病变的功效[4]。但是毛细血管瘤管腔比较小,间质的含量也较多,很难注入药物,因此效果不理想。总的来说,平阳霉素联合32P注射治疗儿童血管瘤,能够快速破坏血管内皮组织,加快瘤体细胞的坏死和脱落,具有见效迅速、疗程短以及治愈率高等优势。但是从研究结果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看,观察组发热2例(4.76%)、恶心呕吐3例(7.14%)等,发生率要高于对照组,原因在于平阳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使用不当会导致患儿肠内细菌失衡,从而导致上述不良反应发生。

    3.2 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确定治疗办法时,要将年龄因素放在第一位。年龄小的患儿其血管瘤对辐射的敏感性较高,因此,2岁之前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2~5岁的阶段,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提示,2岁之前患儿采用32P+敷贴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而2岁之后,采用平阳霉素+32P会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从两种方法对单发和多发血管瘤的疗效对照的结果中得知,病灶的数目对两组治疗办法的疗效差异比较并不明想。刘国锋[5]的研究中表明了此观点。

    资料显示,女童的儿童血管瘤发病率高于男童,大约为5.1︰3.0[6-7]。但是关于性别对治疗办法的效果的影响,罗志勇[8]报道,在敷贴治疗中,男童与女童的治愈率分别为89.3%和88.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本文的研究结果:患儿的性别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无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性别和病灶数量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无显著影响;观察组的办法对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血管瘤的疗效比较显著,对照组办法对毛细血管瘤和鲜红斑痣疗效显著;而年龄方面,年龄越小,采用32P+敷贴治疗的效果越佳,平阳霉素+32P对2岁以上的患儿效果更佳,因此表明,平阳霉素联合32P治疗年龄较大的儿童血管瘤效果更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寿柏泉,寿卫东,孟昭业,等.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领面部血管瘤785例临床总结[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18(6):435-436.

    [2] 高月明,王兴林.抗肿瘤药物治疗脉管性疾病的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3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