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3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367089
盆炎灌肠方对盆腔炎性疾病的镇痛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25日 陈月玲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镇痛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盆腔炎性疾病患者60 例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30 例予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对照组30 例予口服奥硝唑分散片。观察两组临床镇痛作用和治疗前后外周血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水平变化。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止痛疗效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为8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对照组治疗后CD4、CD4/CD8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治疗后CD4、CD4 /CD8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升高(P < 0.05);两组治疗后CD8 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 < 0.05);治疗后2组CD4、CD4/CD8 、CD8 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均能升高IL-2和IL-10(P < 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镇痛作用明显,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 中药保留灌肠;盆腔炎性疾病;疼痛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性细胞因子

    [中图分类号] R7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c)-0088-03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系指女性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所发生的慢性炎症,多由分娩、流产、放环、取环、刮宫等妇科手术引起感染、月经期不卫生或性交不洁感染等因素所致。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使病程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导致长期慢性盆腔痛、不孕不育或宫外孕等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西医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本研究运用自拟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本病30例,并设西药治疗对照组3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湿热瘀结型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60例,年龄18~50岁。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灌肠组(治疗组)30例与奥硝唑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34.8±5.6)岁,平均病程(4.2±1.6)年;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34.7±5.9)岁,平均病程(4.4±1.8)年。两组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7版)[1]中的有关诊断标准制订。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诊断标准制订[2]。

    1.3 排除病例标准

    妊娠或近期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肝、肾和精神病等严重疾患者;中医辨证不属于湿热瘀结证者。

    1.4 方法

    1.4.1 治疗组 ①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赤芍15 g、透骨草15 g、元胡15 g、半枝莲15 g、王不留行24 g、路路通24 g、制乳没15 g、加水1 000 mL,将上药水煎浓缩至100 mL备用(医院中药房代煎)。灌肠方法:药温保持在39.0℃,患者排空膀胱、直肠,取侧卧位,以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肛门,深度在12~15 cm,然后将药液导入容器内于30 min内缓慢注入,每日1次,月经期间暂停。药注入完后,嘱患者将臀部抬高,尽量延长保留时间,以利于药物的吸收。②奥硝唑分散片(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375,规格:0.25 g/片)0.5 g,2次/d。

    1.4.2 对照组 奥硝唑分散片0.5 g,2次/d。

    1.4.3 疗程与注意事项 两组患者用药14 d为1个疗程,入组病例在试验期间不在合并使用与治疗本病相关的其他药物。

    1.5 观察指标

    1.5.1 疼痛程度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yne scale,VAS)作为镇痛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以视觉模拟尺的“0”端代表无痛,“10”端代表最剧烈的疼痛,中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4~7分为中度,8~10分为重痛[3]。治疗前后由患者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

    1.5.2 止痛疗效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订。临床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和(或)腰骶疼痛消失;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和(或)腰骶疼痛明显减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