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3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694128
面对肿瘤高发现状,必须强化“全民预防”和早诊(3)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8期
     王红阳院士告诉记者,与所有的肿瘤诊断标志物相同,作为理想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必须具备四大要素,即对肝癌具有高度特异性,在不典型增生结节及其他肿瘤中检测不到;敏感性高,能够在肝癌发生的早期被检出;检测方法简便、结果稳定,重现性好;取样检测创伤小,便于医生操作,患者依从性好。

    基于上述因素,王红阳院士说:“GPC3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X26.10,参与了生长、发育以及细胞对生长因子的反应等生命过程。” 而王红阳带领她的团队历经10余年的研究揭示,GPC3作为特异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对早期肝癌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几乎可达100%,在患者小于3厘米的肿瘤组织中仍可检测到GPC3的存在,而甲胎蛋白检出率仅为22%;34名肝癌患者中有18名血清中检测GPC3为阳性,而20名肝硬化病人仅有1名检测结果呈阳性。更为重要的发现是,如果GPC3与甲胎蛋白检测联合应用,其肝癌敏感性可提高到72%。

    王红阳院士最后阐述说:“由于肝癌这种疾病的病因复杂、病程较长,如仅依赖一个诊断标志物肯定是有缺陷的,因此,需要有一组能够互补的标志物来发现早期肝癌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识。所以,GPC3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而且具有很强的肝癌特异性,如作为甲胎蛋白的补充,能够大幅提高肝癌诊断的正确率。它是一个具有良好应用前景、非常有潜力的肝癌早期标志物。”

    采访结束了,王红阳院士走进了即将开始的政协分组讨论会会场。望着她的背影,记者衷心期待王红阳院士包括GPC3在内的诸多科研成就,能够造福于更多的癌症患者,并期待她“改变我国肿瘤高发现状,做到全民预防和早期诊断”的愿望,能够早一天成为现实!

    专家简介

    王红阳,女,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专家。第十届、十一届和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第二军医大学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癌基因及相关基因”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世界多个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1992年毕业于德国乌尔姆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德国Max-Planck研究所生化所P.I。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机制和细胞信号转导有重要建树。1997年回国,在分子诊断方面,筛选和研发了新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及血清检测单克隆抗体,获国内外发明专利;回国后已克隆多个新的肝癌相关基因并阐明了功能;首次发现新的抑制性受体对肝癌细胞生长、凋亡的调控机制和癌基因P28在肝癌的异常信号调控网络,为肝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标;分离和鉴定新的酪氨酸磷酸酶3种,提出了新的酶分类方法;发现了受体型磷酸酶PCP-2调控β-catenin介导的肿瘤信号通路,首次阐明Wnt通路中酪氨酸磷酸酶调控的重要作用与作用机理,对酶学研究做出了贡献;克隆了新的抑制性受体家族,与同行合作提出了抑制性受体负调控机制不仅在血液系统,同时也在生物体内多器官存在的新概念。在Cancer Cell、J.E.M.、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Cancer Res.、Nature 和Oncogene等有影响的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总影响因子650;近5年申报发明专利28项,已获授权10项(国际专利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创新群体奖(2013)、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4)、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2003、2008),获2010年爱茉莉太平洋女科学家奖(韩国)、2009年度海内外最具影响力“中国妇女时代人物”、首届五洲女子科技奖、科学中国人(2007)年度人物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总后勤部“科技金星”、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詹洪春 刘志学)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