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3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69148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中药木丹颗粒干预研究新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12期
     中、西医在DPN的病机认识上存在共同之处,中医认为DPN的病机关键在于气、阴虚及血瘀从而导致血行乏力、脉道阻滞,阴虚则血脉枯涩,二者与血瘀形成密切相关;而血瘀状态又进一步妨碍体内阴液等精微物质的运送。这种互为因果、相互交织的过程贯穿于DPN的发生发展的变化之中。西医认为毛细血管微动脉、静脉基膜增厚,微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狭窄,从而导致微循环血供不足,缺血缺氧,使末梢神经纤维变性,出现节段性或弥漫性脱髓鞘改变。DPN又反过来加重微循环障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7]。这种虚与瘀的中医病机变化与西医微循环异常所致的血供下降和神经内膜缺氧性病理改变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对探讨如何有效地干预DPN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木丹颗粒主要由黄芪、延胡索、三七、川芎、丹参、赤芍、红花、苏木、鸡血藤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活血、祛瘀生新及通络止痛之功效。木丹颗粒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有机地整合起来,从DPN现代病理学改变的诸多方面筛选有效方药,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多靶向、多途径性,是临床上第一个明确治疗DPN的创新药物。

    木丹颗粒对DPN作用的机制研究显示出多样的神经保护特性。王镁等[8]观察木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Na+-K+-ATP酶的活性及血糖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糖尿病模型大鼠坐骨神经 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