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3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686362
蔡炳勤:中医外科发展之根本在于疗效(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21期
     蔡教授介绍说,手术激发人体的应激反应,应激状态下的代谢改变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如果刺激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有可能演变成病理反应,汗出异常就是应激状态下的汗腺排泄改变。因此,蔡教授将“术后应激”与“术后汗出异常”这两种术后共性的现象联系起来,提出“应激而汗”的重要病机,并结合中医“肝”之生理功能,以及“肝肺脾”之间的生克关系,以“疏肝”为大法,佐以益气固表,健脾化湿,常选用“四逆散”这一疏肝健脾的代表方为基本方,兼有肺气虚明显的合用玉屏风散,兼有脾虚湿胜的合用二陈汤。

    蔡教授对腹部外科术后应激状态导致的睡眠障碍亦有其独特观点,认为“肝之应激为始动因素,肝之疏泄失常”为基本病机,病位涉及肝、心、脾。在临床证治中强调“调肝”,提出腹部外科术后“眠不安,治从肝”的治疗原则。以“疏肝柔肝”为大法,佐以健脾养心,清热化痰。仍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健脾养心合用归脾汤,清热化痰合用温胆汤。

    蔡炳勤教授围手术期“术后应激证”的辨治观,正是着眼细节,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围手术期术后调整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恢复气血阴阳平衡的优势,在临床上切实有效地改善了患者术后诸多不适症状,促进患者术后顺利康复,而顺利康复恰是快速康复的前提和基础。“术后应激证”的提出,为中医药在围手术期的运用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对现有快速康复外科体系的一种有益补充,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民情,融入本民族医学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外科体系作出了积极探索,同时还是陈可冀院士所提倡的中西医结合要遵循的“继承互补整合原则”在中医外科的具体运用。

    “外科虚劳”的“一优二因三脏四法”

    虚劳病古已有之,论治颇详,但多集中在内科虚劳范畴。蔡炳勤教授在近50年的中西医结合腹部外科临床工作中,将传统的“虚劳”理论与现代手术相结合,强调“手术”这一独特的致“虚劳”因素,系统地阐述了术后虚劳的病机特点和论治原则,提出全新的围手术期“外科虚劳”概念:即因外科手术(包括严重外科感染)对人体的损伤、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呈现出脏腑机能减退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如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声低息微,食欲减退,神疲肢倦,潮热盗汗,失眠多梦,持续低热等。蔡教授在辨证论治上将其归纳为“一优二因三脏四法”,即:优化一种手术方式,提倡手术微创观,重视内外二因,突出“肝脾肾”三脏,采取“调、健、扶、通”四大治法。“外科虚劳”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虚劳”概念的拓展与完善,也是从中医药方面对现今“术后疲劳综合征”研究体系的充实与丰富,秉承了蔡教授一贯提倡的“创新不离宗,继承不泥古”的治学理念。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蔡教授认为:“正气”是一个稳定因子,具有维持、调节人体机能活动,抗御、清除各种有害因素,修复机体损伤组织的作用。“外科手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祛邪手段,在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忽略的是,手术本身也是一种创伤,是外力在短时间内破坏了机体气血流行的规律,短期内加重了气血阴阳的不平衡。”蔡教授认为,“虚劳之证,五脏俱虚之时,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脏功能当为重点扶持的对象之一”。故蔡教授强调“外科虚劳”术后健脾固本,对抗御外邪、调节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即人体阴阳平衡功能非常重要,不仅表明正邪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发病学中的作用,而且其以内因为主的发病观也符合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指导思想。

    在临证拟方用药方面,蔡教授认为当重视内外二因,即“手术打击”及“正气虚耗”,突出“肝脾肾”三脏,采取“调气、健脾、扶阳、通腑”四大治法。蔡教授常首选小建中汤,取甘能守能补,中宫得固之意,可健脾补中,小建中汤重用饴糖为君,合大枣、甘草温中缓急而理虚;以桂枝、干姜、甘草辛甘相配为阳,通阳走表以助卫;白芍、甘草酸甘相合为阴,敛阴走里以和营;若气虚尤甚,更加黄芪之甘温益气,亦要重视扶助肾阳;肾阳不虚,方能蒸腾上济五脏。拟方用药上,除上面提到的小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补脾建中外,蔡教授常选用八味肾气丸和温灸关元、肾俞等疗法扶助肾阳、补益肾气,每多获得较好疗效;同时蔡教授还强调:“若机体虚损之极,呈虚不受补之态,一味峻补易致气机壅塞,气机逆乱,不但无益于疾病本身,反而会有加重疾病的可能;且腹部大手术后,患者中焦气机受损,倘若一味补益,每多出现胃纳不佳,甚则出现呕吐频繁,故常用茯苓、砂仁、木香、柴胡、香附等行气健胃药以行气通腑。”“中满分消丸”也常常被蔡教授运用到术后腹胀患者,取其“开鬼门、洁净府,表里上下,分消以为治”之功。

    “因虚致瘀”论治周围血管疾病

    蔡炳勤教授从事中医外科工作多年,对周围血管疾病、泌尿外科、乳腺外科、普通外科、肛肠、皮肤等传统中医外科造诣颇深,同时他熟读四大经典,在内外妇儿等学科均有涉猎。蔡教授认为,人体气血津液充沛,阴阳平衡,则脏腑功能协调,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若任何内外因素致气血亏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则因虚致瘀,瘀久不散,则气滞、血瘀、痰凝互结,阻于脏腑,则脏腑气机失调,功能紊乱,发于各种疾病,临床可见不寐、呕吐、发热、便秘、汗出等;阻于皮肤经络,络脉不通,不通则痛,肌肤失养,局部溃烂坏死,这在周围血管病中尤为多见。因此,蔡教授以传统中医经典理论为根基,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提出了“因虚致瘀”的观点,并依此论治周围血管病。

    蔡教授认为,现在外科住院的多是手术病人,由于手术刺激,手术、麻醉的打击,多数患者都有体虚表现,因虚致瘀、因瘀成病的现象在外科临床中更为常见。根据这一学术思想,将“因虚致瘀”作为基本病机,辨证论治,广泛应用于多个术科临床,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多病程长,久病耗气,体虚为本,血瘀是其标,在“因虚致瘀”理论指导下,蔡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中医“脱疽”病种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虚瘀证”、动脉硬化闭塞属“痰瘀证”、糖尿病足属“热瘀证”,治疗上以补虚立法,配合活血祛瘀通络,标本兼治,疗效显著。对“股肿”“臁疮”等其他血管疾病从“因虚致瘀”着手治疗,也独具特色。 (王霞 刘明)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