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3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2676171
降低死亡率,建立华北地区血管疾病防治体系(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35期
     “山西现代血管外科开创者”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作为山西省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郝斌教授开创了数个“山西第一”,比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胸腹主动脉瘤手术、肿瘤侵犯血管术、大的血管损伤术等等。

    谈及这些话题,郝斌教授回顾说,1986年他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山医大二院,成了一名外科医生。1995年,他参加了“全国首届血管外科疾病论坛”。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参加这次会议后所做出的的一个决定,使他后来成为了山西省现代血管外科的开创者。郝斌教授说,当时的血管外科只能算是大外科的一个分支,不论是人员还是设备,规模都非常小,并且基本没有专人对其进行研究。正是通过这次会议,郝斌加深了对血管外科专业的印象,同时也看到了它的发展前景。

    1998年,山医大二院引进了省内第一台血管造影仪器,郝斌很有幸成为了省内使用这一仪器的“第一人”,通过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运用,他对血管外科疾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5年的时间内,就开展了30多项原来省内从来没有进行过的手术。此后,郝斌教授通过对国内外血管外科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将微创理念应用到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对血管疾病的治疗进行了大量革新,走出了一条以微创血管腔内治疗与传统手术相结合为特色的学科路线。在郝斌教授的带领下,省内的血管外科实现了10年间的3个小飞跃,始终跟随着国内最新的潮流。

    郝斌教授回顾说,2004年医院组织成立血管外科,本着着眼于先进性、立足于实用性的创新宗旨,他们将微创理念应用到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去,对血管疾病的治疗进行了大量革新,他率领全科走出了一条以微创血管腔内治疗与传统手术相结合为特色的学科路线。

    郝斌教授继续介绍说,血管外科是山西大医院首批开诊科室之一,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专业床位50张,配备DSA机、血管分析工作站、下肢静脉激光治疗仪、下肢静脉刨刀系统、多普勒彩超等先进的诊疗设备;拥有能够胜任医疗、护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各型人才,具备诊治周围血管疾病领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急、危、重症的实力。目前科室设4个亚专业:动脉扩张性疾病组、动脉闭塞性疾病组、静脉返流性疾病组、血栓栓塞性疾病组。经过多年的努力,该科走出了一条复合微创治疗血管疾病的学科发展之路。目前开展有复杂胸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植入术,布加综合征的根治术及腔内治疗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旁路术、内膜剥脱术、取栓术及腔内成形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综合治疗,糖尿病足腔内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传统大隐静脉剥脱+曲张浅静脉钩剥术、泡沫硬化剂注射术、激光消融术及刨刀旋切术;下肢深静脉血栓规范抗凝治疗、导管溶栓术、取栓术及射频消融术、大面积肺栓塞导管溶栓术、血栓后综合征的腔内治疗、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血管瘤的切除术及硬化剂注射术,肿瘤侵犯大血管及各种血管损伤的处理等科目。

    同时,在从事血管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16年中,郝斌教授逐步树立了血管疾病综合治疗的理论体系,建立了一支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专业团队。他突破常规学科人才结构单一的构建模式,将各型人才引进血管介入外科团队,使人才结构日趋完善。为使科室快速发展,做到专人有专长,他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动脉疾病、静脉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三个亚专业的划分;作为山西省血管外科的领军人物,建立并在全省推广血管疾病的诊疗规范,为山西省血管外科诊治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了贡献。

    发现隐匿疾病,免费筛查腹主动脉瘤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郝斌教授此前曾从事过9年时间的医院管理工作。在那9年间,他曾在山西全省率先建立并完善了院、科两级质控管理网络及多因素质控考核体系;建立了运行病历及出院病历的评审标准;负责医院抗生素专项治理的管理工作,业绩居全国前列,受到原卫生部检查专家组的良好赞誉;组织并参与包括“汶川地震”、“3.28矿难”等重大应急事件的救治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他还曾负责医患纠纷的协调及处理,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上,既维护医院的利益,又保护患者的权益,为医患和谐付出了诸多心血和汗水,为医院的医疗安全保驾护航。

    而在此前不久,山西大医院继北京、上海之后,还随之开展了腹主动脉瘤免费筛查活动。对此话题,郝斌教授坦率地说:“在山西省, 腹主动脉动脉瘤的发病率并不低,但由于这种疾病发病隐匿,早期往往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而广大患者对这种疾病的警惕性不高,导致很多患者因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治,死于瘤体破裂。通过2012年的腹主动脉瘤免费筛查活动,我们增强了老年患者对这种疾病的认知程度,扩大了医院及科室的影响力,随后的门诊及住院腹主动脉瘤患者较以往明显增多。”

    郝斌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方式,其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基本与开放手术相同,其特点是创伤小,避免了传统手术所带来的巨大创伤和痛苦,降低了病人心、肺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尤其对于一些有严重合并症、预期不能耐受传统开腹手术或手术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高危病例提供了治疗的机会。随着“开窗技术”、“烟囱技术”等的成熟和带分支支架及多层支架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原本需要行开腹手术治疗的复杂腹主动脉瘤倾向于腔内治疗。另外,对于某些累及内脏动脉而不适合行腔内治疗,且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行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为了减少手术创伤,为微创腔内修复手术创造条件,可应用联合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术的杂交技术来治疗。

    采访即将结束时,郝斌教授强调说:“血管外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还很年轻,出现一些问题也很正常。任何新事物在成立之初都是不完善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事物发展共有的‘三部曲’。任何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血管外科也是如此。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华北地区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规范血管疾病诊疗措施,降低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提高和推动华北地区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的会议宗旨,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专家简介

    郝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务处处长、体检中心主任。兼任山西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山西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医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等级医院评审专家、山西省医院管理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等社会职务。近年他带领科室承担及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论著1部,编写教材3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1人,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次,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70余次,主办国家级研讨会1次,主办及协办省级学术会议9次。曾多次获得山西省卫生厅、医科大学评选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刘志学)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