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4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672684
眼科五轮学说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第3期
     近代眼科名家张望之在《眼科探骊》中创制五轮主方,并随病证进行加减,再一次完善和丰富了眼科五轮学说,形成了五轮学说的理、法、方、药完整的辨证理论体系[10]。及至现代,五轮学说依然受到众多中医名家的高度重视。陆南山[11]在《眼科临证录》中认为中医眼科辨证的理论依据以五轮学说为主,以中西医结合方式,总结了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治方法及常用方药的介绍。陈达夫[12]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首次提出“目病,须分五轮、审八廓、辨六经”,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移植应用于中医眼科,首创一种中医眼科辨证方法,并逐渐形成为中医眼科的一个新流派。陆绵绵[13]《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从生理、病理及眼底辨证等方法阐述了五轮学说在现代眼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认为五轮的病变部分地反映了其所属脏腑的病变。

    此外,根据张颍清[14]的全息元理论,一个全息元(即一个生物体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明显边界和相对独立性的单位)上各部位与在整体中其他全息元上都有对应部位。如果将人眼看作一个全息元,五轮部位就是这个全息元在人的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对应[15]。因此,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已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辨证体系,为中医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丰富而有益的补充。

    2 眼科五轮学说的临床应用

    2.1 五轮学说的古代临床应用

    虽然五轮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但其中对五轮的临床应用鲜有记载,对于眼病的治疗记载也多以针刺为主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