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4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647449
李聪慧:与死神较量的医学勇士(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第22期
     世界在未知领域里的探索、认知和进步,永远离不开人类的大脑;人类对自身大脑的功能解读、研究和疾病防治,则需要依靠聪明、智慧又勇于攻坚克难的医学工作者。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外三科主任李聪慧博士,就是一位对神经解剖学研究颇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运用现代尖端医术,针对高难度、致命性颅脑和脊髓疾病使用微创“武器”封杀病灶,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击退死神对生命的“围剿”。他首次在国内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把藏在患者脑血管“死角”处的动脉瘤清理掉,挽救了几百位因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患者的生命。这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在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学界引起了轰动。从医以来,李聪慧主任在手术台上与死神进行了上千次顽强的较量,使一个又一个濒临死亡的生命绝处逢生。缘于此,许多熟悉他的医生同道和患者,纷纷称他为“与死神较量的医学勇士”。

    此前不久,本刊记者针对上述领域的诸多话题,对李聪慧主任做了深入采访。

    辞职深造,顺境未必出庸人

    看上去沉稳、内敛的李聪慧主任在谈及自己的从医之路时坦率地说:“上大学之前,我对医学其实基本上是属于没有概念的人,充其量也就是知道当一名医生,是个治病救人的稳定职业,在社会上挺受人敬重。”他说他就像一个懵懂的少年,还没找到感觉时,就已经迈进了医学院的大门。

    然而,就是在这种“懵懵懂懂”的状态下,李聪慧却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医大校园里日逐一日地受到了熏陶,几年下来,既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又收获了浪漫的爱情。之后便是留校、结婚、生子——一连串的喜事如约而至,他的人生之路,在自己的努力下,走得一帆风顺。人们常说,“顺境出庸人”,但李聪慧尽管生活、事业顺风顺水,但他却并未迷失奋斗的方向。他说从1996年迈进神经解剖教研室的那一刻起,“我才清醒地认识到:当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首先面对恐怖的人体和动物尸骨,你决不能手抖肝颤;整天闻着令人刺鼻发呕的气味,你也不能皱眉眨眼,只有忍耐着、沉下心去,应对外科医生必须要闯过的第一道难关。在医学解剖的工作中,你不仅要有胆量,还要有医者的智慧……”

    大学毕业后留校当教师,在外人看来无疑是一个体面又受人尊敬的工作,但李聪慧在留校任教4年之后,却忽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选择——辞职读研,继续深造!这之后,他便从一个收入颇丰的教师一转眼又变成了“吃家粮”的穷学生,养家育子的重担一下子全都落在了他爱人那瘦弱的双肩上。这之后,李聪慧从2001年穿上白大褂,拿起神圣的手术刀,直到2005年走上渴望已久的手术台、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成为神经外科的一名主刀医生,他都一直在努力地向前行走。

    但是,李聪慧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并未完全满足,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又考取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博士研究生——这是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每年完成脑、脊髓手术万余例。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实践理论相结合……李聪慧一步一个台阶,提升着自身学科研究的高度。

    应该说,在十几年艰辛曲折的从医路上,李聪慧主任没有出现过一例医疗事故,除了幸运之神对他的眷顾之外,科学的医疗方案、高超过人的先进技术和患者的充分信任,才真正是他手术成功的根本保证。事实上,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其实已经变成了医学与疾病对抗的“战场”上的“冷兵器”。因为随着医学科技的逐渐发展,传统的手术刀越来越多地换成了微创器械——微导管、微导丝、微弹簧圈、支架,让开颅破瓢和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变成了不开颅、不流血的微创治疗。然而,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讲,那些“神经元”“神经纤维”“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硬化”之类的专业术语,对于“业外人士”来说,医生即使讲得再仔细,他们也许仍一头雾水。李聪慧主任对患者使用的却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电源”就像“神经元”、“电线”就像“神经纤维”、“自行车内胎鼓包”就像“颅内动脉瘤”、“车胎跑气”就像“蛛网膜下腔出血”、“塑料水管老化、管内长水垢”就像“脑动脉硬化”等等,这使患者和患者家属对神经外科领域里一些深奥的专业术语,往往能够很快理解,继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医学人文不能仅仅体现在口头上,专业知识、术语的‘科普化’,也是一名医生的硬功夫。”李聪慧这样解释说。

    以“李氏”的名义填补国内空白

    2012年,73岁的张大娘因多次脑出血,检查发现颅内多发动脉瘤,她想不开颅做微创介入手术,辗转去了几家大医院,但是,都因筹集不到20多万元的高额费用被拒之门外。孝顺的儿女不想放弃,经其他动脉瘤患者介绍慕名找到李聪慧医生。看过张大娘的检查结果后,吕聪慧发现她颅内长有两个动脉瘤,其中一个较大,并且动脉瘤体上还发现一根血管,这就要求手术时必须要保留血管,不能闭塞,手术难度很高。另一个动脉瘤较小,长在一根小血管上,这根小血管与主干血管呈锐角,微导管要想进入动脉瘤就必须有一个接近180度的大拐弯。这是脑血管微创介入治疗领域几乎不可能解决的难题,手术难度极高,甚至有可能彻底失败!

    面对张大娘极端复杂的病情,李聪慧在取得了患者家人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之后,和他的医疗团队走上了手术台。无疑,面对这样高难度的手术,大家都如履薄冰,仿佛头上悬着一把利剑。经过细致的手术,张大娘颅内较大的动脉瘤终于被填塞了,瘤上血管保留完整。手术至此,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接下来要解决难度更大的那个动脉瘤,尽管术前李聪慧他们已经准备了好几套方案,但手术中把所有的方案都尝试了,仍然不能让微导管拐个180度的死角,微导管不能进入动脉瘤腔,就不能处理动脉瘤。

    很快,4个小时过去了,手术没有任何进展,怎么办?是继续手术还是放弃?放弃这样高难度的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况,患者和家属也会理解,但张大娘以后可能会再度脑出血;继续手术,如果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其结果仍然会失败!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李聪慧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先把微导管在大血管里拐个弯,形成返折的袢,再尝试进入动脉瘤,这样做手术结果怎么样?在这个思路指导下,他把微导管头端轻轻顶在大血管壁上,让它慢慢弯下头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返折的微导管终于拐过了那个死弯,顺利进入动脉瘤腔,完全填塞了动脉瘤——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
    刘志学 吕纹果 迟秀梅 《中国医药导报》;

    【摘要】正世界在未知领域里的探索、认知和进步,永远离不开人类的大脑;人类对自身大脑的功能解读、研究和疾病防治,则需要依靠聪明、智慧又勇于攻坚克难的医学工作者。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外三科主任李聪慧博士,就是一位对神经解剖学研究颇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运用现代尖端医术,针对高难度、致命性颅脑和脊髓疾病使用微创"武器"封杀病灶,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击退死神对生命的"围剿"。他首次在国内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把藏在患者脑血管"死角"处的动脉瘤清理掉,挽救了几百位因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患者的生命。这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在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学界引起

    【关键词】 外神经外科;微导管;动脉瘤破裂;神经解剖学;脑血管病;未知领域;颅内多发动脉瘤;颅内微小动脉瘤;脊髓疾病;主刀医生;

    【分类号】R192

    世界在未知领域里的探索、认知和进步,永远离不开人类的大脑;人类对自身大脑的功能解读、研究和疾病防治,则需要依靠聪明、智慧又勇于攻坚克难的医学工作者。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外三科主任李聪慧博士,就是一位对神经解剖学研究颇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运用现代尖端医术,针对 (吕纹果 迟秀梅)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