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4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2631394
尽心尽力,托举中国西部介入之星(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第35期
     前不久的6月29日,“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4”在北京闭幕。在这次学术盛会上,来自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神经内科的帅杰教授主持了多场专题论坛,并对“缺血性卒中介入”等多个热门学术话题作了精彩点评,令与会代表获益匪浅。

    采访前记者还了解到,第十届“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WSIC)”此前4月在重庆成功举行;而这个在我国西部及全国颇有影响的学术盛会,正是由帅杰教授等人发起的。多年来,通过WSIC这一学术平台,帅杰教授尽心尽力、锲而不舍,为我国西部卒中介入领域的学术交流、诊疗规范、人才培养等事业,做出了诸多贡献。

    “天坛会”举行期间,本刊记者就我国西部卒中介入方面的诸多热门话题,对帅杰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为西部卒中术发展做些什么

    “十多年前,我便萌生了一个很朴实的想法,那就是‘我能为西部卒中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做些什么?!’”采访一开始,帅杰教授便把思绪拉回了十年前的岁月。他接着说:“十多年前,我还在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的岗位上过着相对安逸的日子,但基于这种很朴素、但也很有使命感的想法,我的内心便日渐躁动起来。这个问题在心里盘桓久了,我就变得‘不安分’起来,并迫使自己放弃了过去小有成绩的神经电生理、神经免疫专业,开始踏上了艰辛的介入之路。”

    帅杰教授回忆说:“但你想想,我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师转而从事介入工作,当时的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因为在那时,神经内科医师对介入诊疗的认识远远不及今天,卒中筛查和防治的理念更迫切需要推广。令我感到庆幸的是,我的这种想法,与西南医院的陈康宁教授一拍即合,于是,我更是信心倍增,由此也开始了我们长达十年的‘西部卒中介入蜜月期’,一直到今天。”

    “从那时开始,我们便一起办学习班、办沙龙,从颈部血管杂音的听诊、TCD结果的判读,到各种复杂颅内病变的处理,西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之花在志同道合的各位专家的精心呵护和支持下盛开了,也日渐一日地灿烂了。共同的理念、相互的认可,交织的朋友圈、学术圈,在一条条导丝、导管和支架的串联下,构建起了今天中国西部卒中介入的殿堂。”帅杰教授兴致勃勃地介绍说,“到了前不久的4月份‘第十届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举办之时,这个学术会议也迎来了她十周年的生日。我作为西部卒中介入发展的见证人和会议的发起人、主办者,感概万千——10年的光阴不算长,但10年的期盼却节节升高。在这10年间,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西部广大脑血管病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我国西部地区的脑血管病血管内诊断及治疗水平又有了可喜的进步,血管内介入诊断及治疗已经逐渐成为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重要诊疗手段。与此同时,西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及护理工作已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领域之一。”

    “走过10年的路程,当初我的那个‘能为西部卒中的学术研究和发展做些什么’的自我拷问,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注脚,我为此感到十分欣慰。”帅杰教授感慨地说。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

    神经内科最常见

    在采访中,帅杰教授还介绍说:“从2000年起,我便开始从事脑血管病的影像、脑血管超声、TCD诊断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工作,至今已经14年了。在这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的一个最显著的感受便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随后,帅杰教授再度重复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已经证实,缺血性脑血管病已经归入了多发病、常见病的范畴。比如说在我们医院神经内科,我们接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人数大约占科室患者总人数的57.7%。于是,我们不仅在院内、在科室内提倡‘关注卒中、关注脑血管’,在各种学术会议——比如说在‘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上,也一直在倡导‘关注卒中、关注脑血管’的学术理念。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神经内科的医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关注血管。我欣喜地看到,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很多医院的神经内科——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同行,已经陆续开展了脑血管病介入诊疗。”

    帅杰教授的话题由此涉及了我国脑血管病介入领域的发展现状。他认为,我国是卒中大国,卒中的发生率高于西方。“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在为广大神经内科医生树立了“关注卒中、关注脑血管”的理念的同时,更为重视卒中的“时间窗”的临床认知。因为“时间窗”对缺血性卒中至关重要。“这个概念最初是从‘时间就是生命’的说法上延伸过来的。我们都知道,脑血管病要早期治疗,可以说是刻不容缓,不能耽误。如果耽误了治疗,便会给患者带来非常不良的后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负担。‘时间窗’概念的作用就在于督促神经科医生树立一个信念——病人入院,我们要及早开始介入!”

    帅杰教授进一步解析说:“我还认为,‘时间窗’的介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从学科专业角度讲,介入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如溶栓、放入球囊支架、球囊扩张等。第二、从广义的介入概念来讲,就是我们尽早的为病人做治疗,‘介入’到让每个患者尽快康复的过程中来。这样一来,‘介入’的概念外延就更大了,但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我们怎样来踏踏实实地为病人做事,以达到‘不耽误病人的治疗时间’的目的。如果一位患者不能溶栓、也不能放支架,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介入?这也需要有一个切入点。在这方面,我们除了要与国际接轨之外,其他领域的学科成就我们也可以去借鉴,比如说冠脉介入的发展确实要早于脑血管的发展,而且冠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规范,为了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介入发展不走弯路,我们有必要向其他学科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这对我们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事业的发展的帮助是很大的。”

    开通颈动脉闭塞病变的

    “急慢策略”

    在采访中,帅杰教授更进一步地谈到,在临床上,颈动脉狭窄、闭塞的血运重建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治疗卒中。由于颈动脉狭窄所致卒中大部分归因于栓塞和血栓形成,小部分归因于低灌注。因此,对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着重关注的是降低血栓脱落的风险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部位的原位血栓形成。对于颈动脉完全闭塞的开通存在一定的争议,一是开通的必要性怎样?二是开通的技术即开通策略。2011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的“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对于颈动脉闭塞病变的CAS治疗并未提及,而2011年美国14个介入相关协会发布的“颅外颈动脉、椎动脉治疗指南”中对慢性闭塞病变的CAS也作出了“不获益”的推荐。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外指南对颈动脉闭塞病变的CAS均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态度。然而,通过文献检索我们也看见了一些单中心对颈动脉闭塞病变的开通报道,并且也显示了良好的治疗疗效。“我认为对颈动脉闭塞病变的开通治疗,少数有经验的中心即可以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及全面术前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刘志学)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