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6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959324
口服抗生素治疗儿童C反应蛋白增高的疱疹性咽峡炎有效性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6年第21期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发热时间和总病程的结果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试验组患儿在发热天数和总病程等两方面均无明显区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结果比较

    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腹泻、呕吐等三种。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儿在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三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的上呼吸道感染类型,但在世界各地均有可能发生[6]。据报道[7],1951年Huebner等学者首次确认其病原菌为肠道柯萨奇病毒。随着国际检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者们发现柯萨奇病毒的2、4、5、6、8、10等几个亚型是最容易诱发疱疹性咽峡炎病毒亚型,而1、3型则很少参与引发。后来,Chang等[8]发现另一种病毒——埃可病毒30型亦能诱发疱疹性咽峡炎的发展。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病毒或细菌直接侵袭口腔黏膜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并繁殖,使局部细胞及细胞间质水肿加重,白细胞移出、溶解、脱落,或形成上表皮下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溃疡形成后假膜或坏死组织覆盖,以纤维素性渗出物或坏死组织为主,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9-10]。黏膜固有层纤维水肿,结缔组织纤维弯曲、断裂,甚至导致胶原纤维破坏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0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