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桔梗
编号:12986709
桔梗引经机制及临床配伍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6年第31期
     [摘要] 通过查阅本草文献以及现代药理研究,探求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的功效及作为引经药的机制,并结合施小墨临床应用桔梗不同配伍的经验,以求全面深刻地理解桔梗在不同方剂中的功效及地位。

    [关键词] 桔梗;药理研究;配伍;引经药;施小墨

    [中图分类号] R2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1(a)-0097-04

    引经主要是指某些药物能将其他药物作用引导至其所属脏腑所归经络。药物归经理论是以脏腑辨证为依据,从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源于临床,又能反过来指导临床,并且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发展完善。笔者从现代医学角度理解“引经”,可以解释为和其他药物组方配伍之后,改变其他药物作用方向部位,使药理作用集中于特定部位而发挥作用,从而影响临床疗效。中药引经药物,大致分为十二经引经药与特殊部位引经药。本文论述桔梗属于部位引经药。中草药中部位引经药并不少见,如川芎能引药上行头部;肉桂引火归真阴真阳;羌活、桂枝引药到达上肢,治疗上肢痛;牛膝、独活可以引药下行到达下半身等。

    桔梗在中国已使用逾千年。最早的典籍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中属下经,“味辛,微温。主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1]”,到了宋金元时期《珍珠囊药性赋》:“味苦、辛,性微温,有小毒。升也,阴中之阳也。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痈;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可见随着古今医家的临床应用,桔梗的临床使用范围在逐渐扩大,其功效也被完善。尤其是引经之用,被古今医家广泛认可。那么究竟桔梗功效是如何发展的呢?其引经药的作用究竟应该如何去理解呢?笔者希望用几个典型时期的典型方剂来说明。

    1 历史沿革

    汉唐时期医家运用桔梗主要治疗咽喉、胸肺部疾病,尤其多用以治疗痰类证候。《开宝本草》谓桔梗“味辛、苦,微温,有小毒。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脾,温中消谷,疗喉咽痛,下蛊毒”。如东汉张仲景的桔梗汤治疗肺痈,三物白散治寒实结胸,疗咽痛加桔梗,少阴咽痛亦用桔梗;《外台秘要》里记载的桔梗白散治疗肺痈。此时期桔梗的炮制方法还主要是以简单净制为主。

    到了宋金元时期,桔梗的应用被逐渐扩大,尤其增加了引药上行这一方面,而且其炮制方式也有所改变,增加了炒制、药制、秘制等。在应用上,较为有名的就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此处,多数医家皆认为桔梗是引诸药上行至肺。正如《医医病书》所言:“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也。”桔梗作为引经药的一种,因它能引药上行达于高处,引导推动其他药物治疗上身疾病,而被称为“舟楫之剂”。桔梗作舟楫之剂始于张元素的论述:“桔梗,清肺气,利咽喉,其色白,故为肺部引经,与甘草同行,为舟楫之剂。”另外笔者认为,参苓白术散,主入中焦,以提升脾气、止泄泻为主。然其亦有肺气虚之象,如心忪气喘等。中医五行用培土生金法来补肺气,此时无需刻意加补肺气之药,只需加桔梗,将补中焦的药气顺至肺中。同时,肺在高位,与大肠相表里,故能通过提升肺气来止泻。再者,笔者认为,此处桔梗的炮制方法是炒黄,改其性味为温,黄色入土,故能有很好地提升脾肺之气的作用。

    明清时期,桔梗的作用逐渐被完善,其升的特性也被医家用来治疗心神、腹部等疾病。《本草崇原》:“桔梗,治少阳之胁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肠鸣,下焦之腹满。又惊则气上,恐则气下,悸则动中,是桔梗为气分之药,上中下皆可治也。”《景岳全书》中记载桔梗“味苦微辛,气微凉。气轻于味,阳中有阴,有小毒,其性浮,入肺、胆、胸膈、上焦”。《本草备要》“泻热兼入手少阴心、足阳明胃经”。再如王清任的名方血府逐瘀汤,便有桔梗这一味药。笔者认为,桔梗引诸药上行至“血府”,再由牛膝引到下焦。除了桔梗能宣通血气,引药上行,现代药理研究[2]更是通过拆分药方,造模给药证明了桔梗的引经作用。再如天王补心丹,现多用于治疗心阴虚血亏所引起的失眠疾病。其中桔梗的使用,更是全方一个关键。清代柯琴在《名医方论》对本方的分析中有“更假桔梗为舟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安神明”的论述。曾有学者研究证明:桔梗能帮助丹参进入血脑屏障,产生较强的扩张脑血管微静脉的作用;而丹参对微动脉管径有显著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与桔梗合用后,作用增强[3]。

    综上,如果就以上几个方子来看,桔梗的引经作用十分广泛,下法用桔梗,吐法亦用桔梗,就连补益作用也少不了桔梗,这难免会令人有所疑问。古人在解释桔梗的引经作用时,也有很大争议,《重庆堂随笔》“舟楫之说,最易误人”理由是“气味轻清之品皆治上焦,载以舟楫已觉多事。质量味厚之药皆治下焦,载以上行,更属无谓”。《本草备要》中言桔梗“既上行,而又能下气,何也?”《本经逢原》“此药升降诸气,能入肺使诸气下降。俗泥为上升而不能下行,失其用矣”。总结历史本草文献,發现《本草求真》中的解释“桔梗味苦气平,质浮色白,系开提肺气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脾清气既得上升,则浊气自克下降,降气之说,理根于是”结论较为合理充分,因为这与《内经》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的理论,十分契合。笔者推断是因桔梗的炮制而影响药物功效,麸炒桔梗可能更利于提升脾气的效果;若是蜜制,则缓急止痛、止咳通便效用可能更佳,当然这些想法仍有待于临床实践检验。桔梗在临床使用,需特别注意,因其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眩晕、呛咳等,不宜用。用量一般为3~6 g,用于排脓可用10 g左右,不宜过量,否则容易恶心呕吐,而且桔梗皂苷有溶血作用,不做注射给药。

    2 现代药理研究

    2.1 表面活性作用

    据研究,某些类别药物的疗效与表面活性呈线性关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桔梗具有表面活性作用,能通过共增溶作用,增加药物中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并与某些类别药物疗效呈线性关系,而且桔梗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体胆酸分泌,而胆酸盐是体内表面活性剂,因此桔梗调动了体内积极因子来辅助药物。但是更多关于桔梗促成胶团的研究[4],还有待更进一步深入。桔梗中含有桔梗皂苷,皂苷具有表面活性作用,能通过其增溶作用,增加药物中难溶成分溶解度,又具有集聚在气/液、固/液界面的能力,使其在生物体内,不是均匀分布而是聚集在某些细胞膜的表面上,这种生物化学上的“膜活性”,使其分子可以被吸收到膜的类脂层内部,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其他药物的吸收量。故推断是桔梗引经作用的内在基础。, 百拇医药(李智 杨柳)
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