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2028
编号:13799596
骨代谢标志物及其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2028
     1.4 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

    骨保护素首次发现于大鼠小肠表达序列标签cDNA克隆计划,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受体家族的可溶性糖蛋白,通过骨保护素/核因子(NF)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信号传导通路参与维持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动态平衡,特异性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增加骨密度,维持机体骨量[16-18]。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1型跨膜蛋白(RANK)在破骨细胞前体及树突状细胞中结合,诱导TNF受体相关因子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在特定位点结合,激活NF-κB与胞外细胞调控酶途径、P38途径、C-Jun氨基末端激酶途径、丝氨酸与苏氨酸蛋白激酶途径,进而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分化以及骨的重吸收[19-20]。并在骨质疏松症早期,破坏对RANKL抑制作用的自身抗体[21]。其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预测的新型标志物[22]。Liu等[23]研究发现,破骨细胞的分化方向与RANKL/OPG表达比率显著相关,显示骨保护素在骨代谢调节、预防骨关节侵蚀预防及骨质疏松症防治方面有积极的作用。Liu等[24]发现骨保护素在维持骨量中起到显著作用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3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