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生活指南》 > 2014年第7期
编号:12810066
中西方古典建筑艺术的设计特征之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日 幸福生活指南 2014年第7期
     【文章摘要】

    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古老的东方文化和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主体形成的西方古典文化,两者的传承和发展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世界文化体系。在建筑领域,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上古时期,其发展演变是连续不断的,形成世界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独特的体系。西方古典建筑是以石材为材料,以梁柱为基本构件的建筑形式。中西方在建筑文化上存在着很多差异。研习中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感受和领悟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有助于当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

    中西方;建筑艺术;特征;差异

    1 差异的中西建筑文化背景

    差异的中西方文化背景,形成了东西方截然不同的建筑创作思维,反映在建筑之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中国的建筑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阴阳论”等影响,强调“中庸之道”,注重事物的互补转化,情理的对立统一,建筑表现出临时概念。而西方建筑则更多地受宗教、神权和皇权的影响,是神权的反映,皇权的体现,其思维方式重理性、科学分析,在建筑上均表现出强调永久的概念。

    2 中西方古典建筑特点对比

    2.1礼教和宗教对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建筑首先是重礼,主张一切建筑制造都要遵循礼法。不管是城市规划、宫殿庙宇亦或百姓住宅,都要受礼制的制约,因此形式上就要讲究对称、庄严;其次,在崇孝的主张下,中国古建筑对讲究敬祀祖先,对陵墓建筑极为重视。王者贵族生前的威风和死后的尊严也要在此体现。宅居则多是遵循“五世同堂”,形成了中国大家庭制度下独特的民居特色。

    在西方,神权和皇权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因而任何建筑活动都要受其制约。但宗教实质上也是服务于皇权专制,于是皇帝的宫殿、陵墓以及庙宇的建造则成为建筑物建造中的重中之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等。作为建筑,墓地是为了庇护过世的权威与不朽灵魂的神圣场地(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群),而神庙则是皇帝将自己扮演成统治一切的众神之神化身的纪念性建筑(如太阳神庙),建筑与宗教、技术与祭祀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纵观西方古典建筑的起源和发展,无不受到神权、皇权的影响。

    2.2中西古典建筑模式的差别

    中国古典建筑多群体化。几千年的中国古典建筑积淀,形成了程式化的工程法式。一般建筑组群的布局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两侧按横轴安放两座形体较小的次要建筑,并呈对称结构,构成“门”形的三合院。另一种布局是在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而在院子的两侧不再建房,用回形廊将前后两屋联系起来,因而称为“廊院”。群体建筑便于更好发挥设计的多样性,也体现出个体组成的群体效果。

    而西方建筑则比较注重个体的发展,从柱式到古哥特教堂,从拜占庭建筑到东正教堂,都是个体的发展。但西方古典建筑精雕细琢,建筑时间远比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要长久的多,西方建筑对个体的观众大于整体,有时为修好一个教堂甚至要花上几百年,如圣彼得堡大教堂,这在中国式没有的。这也可以看出,西方建筑对宗教的重视。

    2.3中西方古典建筑用材差异

    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加以大致划分,可分为4种:(1)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构架体系;(2)以砖石为主要材料的砌筑体系,如砖塔、城墙、城门以及砖砌的桥梁、陵墓等;(3)在崖壁上开挖成石窟、窑洞的洞窟体系;(4)用绳索牵引的绳索体系。在这4种体系中,以构架体系的木结构建筑最为独特,在世界古建筑中也别具一格,无论结构还是形式都有许多特点,研究其特性对现阶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当追求永恒不朽与精神超越的宗教建筑和纪念建筑成为西方建筑史书的主体时,坚固的石材成为永久性建筑的最佳选择。石材本身抵御时间流逝的特性,以及由此衍生的永恒不灭的象征意义,燃起了有着宗教传统的西方人的崇拜热忱与文化及审美认同,西方从史前的巨石遗迹,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建筑,以及自中世纪以来的教堂对石材的坚持,可以为证。

    2.4中西方古典建筑形态特征差异

    中国古典建筑讲究的是意境:雕梁画栋,反映大多是和谐柔美。如向上稍翘的“飞檐”;屋檐转角处四角微微翘起的“起翘”;屋顶平面四角向外延伸出曲线形的“出翘”,都既满足了实际需要,又产生了轻盈飞跃的艺术效果。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直觉顿悟,整体把握的特点,这种思维模式也深深印记在城市规划和群体布局中,院里有院,园中有园,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围合”意象,封闭性在中国的建筑中表现得更强烈,中国建筑中有空间层次围合性的存在。

    而西方从雅典卫城到文艺复兴时期乃至法国古典主义时期,建筑都以严谨的理性分析、均衡、黄金比例控制构图,追求理性的几何图形的稳定感, 追求统一与条理性,而缺少中间的曲。起源希腊文明的西方建筑,多体现为开敞性,从雅典卫城的自由向上的布局到哥特教堂的直冲青天及城市中散布的广场等都可以看到思维中的开敞。另外在建筑与环境的图底关系中,中国是建筑围成院落,而西方则是建筑独立处于环境之中,不会聚成封闭的空间。

    2.5中西方古典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差异性

    中国自古就有阴阳八卦论,自然观等都影响着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由于受“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遵循自然代谢规律,建筑乃自然万物,可生可灭不求永久,其取材来于自然,其产生、发展到最后也归于自然,故选择了短时效的木作而非石作系统。

    西方受神权、皇权的支配,万事以求永久,具有强硬的行为,与柔和的自然对立,在人为的范围上重新规范自然。

    3 总结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中西方建筑文化体系,两者都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既有物质功能也有精神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相互碰撞出火花,中西方建筑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流派,世界建筑文化得到积淀和升华。也正是因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这些差异性,才形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建筑体系,并各自独特成体系,作为建筑史历史的车轮,推动着当代建筑不断向前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建筑史更加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5-38.

    [2]赵均海.中国古代木结构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9, 31(2):131-133.

    [3]Tin-Loi F,Vimonsatit V. Nonlinear analysis of semi-rigid frames: a parametric complementarity approach[J].Engineering Structure,1996,18(2):115-124.

    [4] 章迎尔,徐亮,包海泠,蒋巍.西方古典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

    范璇,女,1987年生,山东临沂人,南京林业大学2012级艺术设计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