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3年第7期
编号:13466376
心甘情愿磨洋工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1日 《特别文摘》 2013年第7期
     在临近毕业的那年,从莱比锡大学主教学楼到汉学系的那条小道开始铺小石头。每次路过那个地方,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放慢步伐观察:工人们拿起小石头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慢慢琢磨,看哪块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最合适,然后把石头镶嵌进去,慢慢敲打,确定平稳后再寻找另外一颗小石头。当然,工程进度超级慢,直到我离开德国了都还没有铺设完毕。

    这一幕我今年在柏林大街上再次捕捉到,在征得德国工人同意后,我给他拍了照片,然后发到网上,一位中国网友称之为“德国磨洋工”。此前我并没有仔细想过“磨洋工”的含义和来历,看了这一神评才恍然大悟。

    的确,德国是磨洋工的典型。在德国修路如此,建筑、装修也不例外。我的母校莱比锡大学图书馆前后装修了7年,虽然时间有点长,但里里外外用富丽堂皇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每次坐在图书馆看书,经常有恍如坐在艺术宫殿的错觉。而且,这座“艺术宫殿”也足够庞大,从来没有出现过找不到座位的情况。

    如果细数哪个德国建筑的工期最长?冠军恐怕得授予科隆大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不断修缮。

    虽然建造时间长了点,但毕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而且也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科隆大教堂的高度是世界教堂的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提到教堂,不得不说的还有德国的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教堂始建于1726年,历时17年方建成,是西方新式教堂建筑的代表作。遗憾的是,二战末期圣母大教堂在英美空军的轰炸下化为废墟,仅剩下13米高的一截残壁。战后,德国人没有把砖头拿回去盖房,而是一块块地编号保存起来。为何如此做?因为他们还有重新修建的梦想,可惜战后初期没有财力做这件事情。直到两德统一后,重建才提上议事日程。

    1994年重建工作开始,耗时11年。当然,这点时间对于德国而言已经很快,算不得磨洋工了。重建后的教堂基本按照原样修建,许多遗物都被精心保留下来,并成为教堂建设原料的一部分。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在德国这些教堂流连忘返,惊叹这些建筑的宏伟和美轮美奂。而且,由于工期时间超长,难免会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这对后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和建筑爱好者极具有研究价值。

    除了教堂以外,德国几百年历史的宫殿、民用建筑、大学、博物馆和城堡等比比皆是,甚至有些城市基本上就是几百年前建造的,由于在二战期间未受到严重轰炸,所以还保持原貌。

    德国建筑在如此长的时间能得以保留,其实要归功于修建时的“磨洋工”。如果没有“磨洋工”,今天的德国不会有如此之多的辉煌建筑和历史遗产。

    那么,德国人何以甘愿做“磨洋工”呢?原因在于,首先,他们把建筑当艺术,而不是作为捞钱的手段,因为当时的德国人很不聪明,他们没有发明回扣这个玩意儿。

    其次,德国人有信仰。如果偷工减料,不仅是人生巨大的耻辱,而且他们认为上帝在时刻进行监督。有信仰的人会给子孙留下点什么,而没有信仰的人则会尽情在现世享受,在他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摘自《太行日报》 图/王灿), 百拇医药(杨佩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