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3年第14期
编号:13465760
台湾简体字胎死腹中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5日 《特别文摘》 2013年第14期
     虽然没有显赫的官职,罗家伦的五四功绩,以及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招牌,仍让他在台湾赫赫有名;也许比不上胡适、傅斯年,但他在知识分子与文人圈中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向来处世圆滑的罗家伦,却在文化政策与文艺工作上跌了次大跟头,成为国民党迁台初期各方势力围剿的公敌,这就是“提倡简体字”风波。

    主张中文字体简化并非始自中共主政后,早在1922年北洋政府时代,钱玄同就在“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减省汉字笔化方案》;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324个俗体简字,虽有罗家伦与吴稚晖大力鼓吹,因抗日战争爆发,以及戴季陶等人全力反对,并未正式推行;其后又由国民政府中研院公布刘复等人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谱》;蒋介石也曾提到,标语用字应尽力避免十画以上难字,以免识字不多的学生或民众费解。

    罗家伦等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坚决主张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必须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包括胡适在内,很多人都认为简化文字不但有必要,并且“简得好”,早在1923年,《国语月刊》就提倡破体字与简体字,避免笔画太多的汉字形成书写障碍。是以,罗家伦提倡简体字有其一贯的学术信仰背景。

    1953年6月30日,时任“考试院”副院长的罗家伦受聘为国民党“教育部”简体字研究委员,负责简化部首的工作。作为新文化与白话文运动的推行者之一,罗家伦以一篇万余字专文,公开提倡中文字体简化。

    同年9月10日,罗家伦在国民党“总理纪念周”发表演说,再度提倡简体字,强调欲保存中国文字,须简化中国文字。他指出,文字必须大众化,属于大众的文字不能大众化,如何能行之有效?尤其文字旨在表情达意,非文人欣赏品,所以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到楷书,简化是中国文字的必然发展,并主张推行简体字必须率先寻求标准化、部首简单化。 这番论调受到舆论支持,蒋介石也指示:“简体字之提倡,甚为必要。”

    不过台海情势紧绷,加上守旧派不满,简字运动招致很大反弹。1954年2月,国民党立委廖维藩发动106名立委连署,以“毁灭中国文字及国家命脉”为由,主张通过正式决议,为制止毁灭中国文字,破坏传统文化,危及国家命脉,应制定《文字制定程序法》。反对者高声批判罗家伦“和中共隔海和唱,共同为民族文化罪人”,“是不肖知识分子”,“类似匪谍行为”。支持者、反对者激烈论战,双方立场南辕北辙,冲突一触即发。

    反对者透过各种管道发声:批判提倡简体字是“集错字、古字、俗字的大成”;反对文字进化规律用传统造字六书原则是错误心态;质疑提倡简字有助国家文化发展的说法,强调整理文字、增添新字,必须有简要规律,不应混乱;并指中华文化的成就,从未因文字没有简化而有减损,轻率为之反而有危国家命脉。

    面对批判,罗家伦在国民党党办《中央日报》上,一连连载四天《简体字之提倡甚为必要》长文,强调制定文字政策需重视中国传统社会面对的知识平均分配问题,认为繁复难学的中文增加了中国社会在知识学习方面的困难,简化中文字体是简化学习的工具,也是使中国加速进步,扩大知识平均分配的关键。

    1954年3月4日他又为文主张,变革现行文字的计划应采取承认已简化字或简体字,以求顺乎时代,让文字浅显易懂。是以简化规则应循最古的简体字、汉魏以来碑帖墨迹、宋元以来木刻书、军中文书常见简体字、民间常用简字等项目选取。面对种种排山倒海而来的压力与人身攻击,他为文皆着重于理念伸张,并未为个人辩驳。

    但是中国大陆推动汉字简化运动是不争事实,除了在抗战时期创造的“解放字”外,1952年2月,中国大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于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顿时让罗家伦的处境尴尬且艰难。

    面对责难,罗家伦拿出客观数据统计佐证。他说,“臺灣”与“台湾”,谁难谁易?是否耗费时间?一看可知。小学一年级基本字549个,十画以下仅331个;小学六年期间,用字4030个,十笔以下只有1472个,比例偏低,对学生而言太繁重。

    他主张,简体字是相约俗成的习惯,是生活必需。追忆当年五四前后推动新文学革命,实赖北洋军阀不杯葛,才让国语课本迅速改为白话,因此简化书写应从取消禁用简体字的命令开始。但他澄清,并未全面强迫使用简体字。

    罗家伦强调中国文字需要简化才能保存,文字简化可节省时间,才能多花力气在学术而非文字上,让新文化运动得以展开;胡适在中国语文学会座谈中也呼应,简体字是新文学运动的一部分,简则易行,对发扬文化关系重大。但背负隔海唱和的大帽子、红帽子压力,罗家伦显然已无力回天。

    反对者在台湾“立法院”集结力量,批判简字容易混淆,失去文字原有意义,甚至毁灭文化,因此全面简化只是斗争传统文字与六书原则,并未改革,必须坚决反对。由于台湾“教育部”开始发放罗家伦所撰《简体字运动小册》,将内部讨论可开放通用的简体字公之于世,更引发反对派强烈不满,酝酿反弹,终于让简体字运动胎死腹中。

    1956年6月7日,国民政府透过教育部公报宣示,认定中共为毁灭传统文字,所以推行拉丁化之简体字,破坏结构,混乱形声,必须急速彻底予以纠正,规定各校学生作业均应用正楷,不得写简体字,并且书写文字必须一律依传统由上而下、由右而左,不得横排或横写。此一宣示虽出自国共斗争的政治动机,却意外为中国传统文字留下最后一块生存据点,时至今日,全球华人有十余亿,使用传统文字的仅约港澳台的三千万人,若要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应不为过。

    (摘自《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图/黄文红), http://www.100md.com(师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