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3年第15期
编号:13465704
天堂的路是柏油路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1日 《特别文摘》 2013年第15期
     当年的知青,别看只相当于现在的中学肄业生,但多才多艺的人多的是。当年知青中流行一些自创的“地下歌曲”,里面都提及:十分怀念家乡城市的柏油路。

    柏油路,有什么好?在当今的城市里,这是空气最不好的地方。

    热爱柏油路,是因为我们当年恨透了乡村的土路。

    现在的年轻人,提到乡村,可能无限神往。多么美好啊,满眼青翠,空气新鲜,蔬菜不含农药。可是我们当年的眼光,可不是这样的。

    就说这路,年轻人头脑中对路的概念,一定是在地上铺了点儿什么东西——柏油、水泥、砖块之类的,这才能叫做路,再不济也得铺点儿鹅卵石。

    可是,当年的黑土地,一出了乡镇,就是土路。这土路,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的路。

    乡村土路,晴天还没有什么,因为人踩车压,路面还比较硬。等到雨天,一走就两脚泥,每只鞋上沾的泥,大约有5斤重,人人走路都像宇航员。只有一个办法解脱:提了鞋子,光脚走。光脚也不保险,雨中的土路,非常滑,弄不好就摔个“狗抢屎”。

    下雨天马车从路上一过,车辙印要陷下去半尺,大路上压出两条深沟。太阳晒干了路,沟还在,坐着马车上了这种路,颠得屁股钻心疼。

    每逢这时想起城里的路,那是何等的好啊!平平展展的,有路灯,路两旁有人行道、有林荫,还有“扫马路的”负责清洁,城里的工人同志,一下班,能走上这宽宽的林荫路,谈个情、说个爱,过天堂般的生活。

    有青年农民诅咒发誓说:“只要让我进城,当‘扫马路的’我也干!”

    说来说去,工人终究是老大;农民,就该着是“屯老二”。我们每天等太阳落山,才能收工回来,吃完晚饭后,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房前的土路上,鬼都不见一个。

    从集体户出来,走上屯子中的大路,你就看星星、听狗叫吧。“赵家的狗又叫了”——不到农村来,怎能理解《狂人日记》的这句话?

    农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马车,老农叫“大车”;有专门的赶车人,老农叫“车老板儿”。

    那马车的样子,基本上和秦兵马俑里的铜马车差不多,不过秦始皇的那马车有伞盖,农村的大车是敞篷的。

    每个生产队,都有两三辆大车,一匹马驾辕,两匹马拉套,就是歌里唱的那种“三套车”吧。轮子有充气的橡胶轮胎,跑起来挺快,拉1000斤东西没有问题。

    车老板儿是技术工种,干这活儿的人,一般都很稳重,能吃苦。别看这大车简陋,还颠屁股,可是一般人还坐不上。在农村走路,要是遇到大车空载,可以搭个顺风车,要是大车满载,你就别想好事啦。

    农村有钱的人家(养活的儿子多、男劳力多),铆足了劲儿,能买一辆自行车。自行车,相当于今日之私家汽车。一般的人赶集、到公社办事、去火车站什么的,就是走路。人要不是进化出这两条腿来,这大道,我们还真不知怎么才能“向前方”呢。那时候的人,特能走,走七八里路是小菜一碟,半天儿走30里路也很平常。

    有时候走在野地里,看到遍地庄稼,远处有村庄,可是视野里一个人也没有。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向远方”,歌儿里这么唱。

    远方,就是我们知青心目中的天堂,天堂里的路,是柏油路。能在那地方扫马路,也是幸福的。

    (摘自《我是老三届》中国长安出版社 ), http://www.100md.com(清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