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5年第12期
编号:13461719
“难得糊涂”得长寿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15日 《特别文摘》 2015年第12期
     郑板桥是康熙时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乾隆时的进士,曾在山东范县、潍县当过知县,因为刚正不阿、为民请命而被罢官,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长期生活穷困潦倒,却能够历经三朝,享年73岁,这在当时“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实在算得上高寿。

    郑板桥能够年逾古稀,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郑板桥曾题过很多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要数“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

    纵观郑板桥的生平,他一生其实并不顺利,但他从来没有因为命运坎坷、官场失意和生活贫困而耿耿于怀、一蹶不振,而是秉持着“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这种包容、大度和释怀的人生态度,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把自己从不必要的烦恼中解脱出来,进而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对他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医学表明,人若是长期处于烦恼忧愁的旋涡中,会频繁激发机体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加速人的衰老,而且会引起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而适当的“糊涂”,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值得注意的是,养生所说的“糊涂”绝非事事糊涂,处处糊涂,在大是大非面前当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不讲原则和底线。在日常生活中,大事明白些,小事糊涂点,才是养心养性的妙招。
, 百拇医药
    开心明理,内养外济

    郑板桥认为,读书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开心明理,内有养而外有济也”,能“用以养德行,寿考百岁期”。

    有道是落笔养气、读书生神。读书时,身心沉浸于书卷中,摒弃杂念,抱元守一,虽未刻意以治病健身为目的,而潜移默化中已然启迪心智,慰藉心灵,进而能够达到调和阴阳、修身养性、健脑益智、祛病延年的功效。

    郑板桥读书,率性自主,不拘成规,舟车中、马背上、被子底下都是他读书的场所,曾经“日与上人作西山游,夜则挑灯煮茗,联吟竹屋,几忘身处尘世,不似人海中也”。

    翻开书本,他可以将人世的困苦烦恼暂时抛于脑后,在荡涤心灵中不断开阔胸襟。在他眼里,世间百态和人情冷暖,也是可读之书,同样能够使他胸怀淡泊、坦荡达观、疏泄解郁,百病难侵。

    丹青书画,长生妙药
, 百拇医药
    郑板桥有诗、书、画“三绝”。在诗文方面,他主张“直摅血性为文章”,常于嬉笑怒骂间浑然成文,真情流露。他也毫不掩饰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作的陶冶中益寿延年。

    在绘画方面,他尤爱画竹画兰,“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书画不是为达官贵人而作,而是为黎民百姓而画。

    郑板桥的书法艺术精湛,风格洒脱豪放,浑然天成。他自创的“六分半书”更是惊世骇俗,常给人以乱石铺街、闪电裂空的印象,表现出他率真坦白的性情。

    我们知道,书写作画是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一种艺术活动。首先必须全神贯注,摒除杂念,集中发挥大脑的创作思维能力,然后需要端正姿势,运用全身的力量,提肘悬腕,使全身肌肉得到活动锻炼,舒筋活络,大脑和全身的骨骼、肌肉都需要很好地动员起来,相互协调,从而起到了健身的作用。

    此外,诗书画又是很好的疏泄情绪的方式。这应该也是郑板桥和从古至今的许多诗人、画家和书法家能够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 http://www.100md.com
    游历山水,结交天下

    郑板桥钟爱山水,经常在名山大川间游历。在万千峰峦、平沙远水和名胜古迹间赋诗作画,实在令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更容易生出深刻的人生感悟。

    他也爱好结交朋友,重视友情,与学者名流、儒释道士和公卿都有不少交往。在他被罢官后的十多年中,他时常与当时的一些好友、名流相互唱和,互赠书画,题诗作跋,乐在其中。

    游历名山大川能开郁畅气,使人忘却忧愁;结交良朋益友能相互倾诉,驱除孤独。这些都能将人从繁杂的俗世中暂时解脱出来,从而保持心境的清纯宁静,享受心灵舒展的惬意,自然有助于健康长寿。

    青菜萝卜,粗茶淡饭

    在自己江苏老家的厨房大门上,郑板桥亲手书写了这样一幅门联,上联“青菜萝卜糙米饭”,下联“瓦壶天水菊花茶”。寥寥数字,道出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养生之道。
, 百拇医药
    郑板桥虽然出生于物产丰富的江南水乡,但由于家境贫寒,他自幼就养成了粗茶淡饭的饮食习惯,即便后来生活有所改善,他的饮食结构还是以谷菽菜果之类的素食为主。他认为“面食较易消化,并能长力,与老年人最为合宜”,也可以“间食薄饼面条,以资换味而利脾”,主张饮食清淡,顺应时令,回归自然,正如他的诗文提到的:“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啖林中春笋秋梨,当得灵芝仙草”;“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还有“稻穗黄,充饥肠;菜叶绿,作羹汤;味平淡,趣悠长。”

    郑板桥还喜欢喝茶,在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有一幅他题的对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在《李氏小园》诗中,郑板桥这样描述一家人的生活情景:“兄起扫黄叶,弟起烹秋茶。明星犹在树,烂烂天东霞。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器物非金玉,品洁白生华。”可以看出,喝茶已经是郑板桥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爱的是喝茶本身,而非那些饮茶附带的繁复形式和华贵器物。

    郑板桥的这种饮食习惯不但与他的哲学观和美学观一脉相承,反映出了他人淡品逸、简朴自然的本色,更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养生之道,我们回看郑板桥的对联,吃的是青菜萝卜五谷杂粮,饭后配着瓦壶装着的无根之水,泡泡菊花茶,这些饮食虽然看似滋味寡淡,却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又避免了高热量和过量蛋白的摄入,减轻肠胃负担,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借鉴。

    (摘自《大众健康》 图/黄煜博) 本栏编辑:憨瑞祥, 百拇医药(詹鑫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