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5年第17期
编号:13461140
花开并蒂,两生相随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1日 《特别文摘》 2015年第17期
     她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的大小姐,当地有名的美人,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她有过一段包办婚姻,因与丈夫全无感情,貌合神离,油水不融。她不能忍受,于是背井离乡,只身跑到上海,进入上海大学就读,并开始参加中国革命运动。

    他风度翩翩,知识渊博,性情温和,在师生中声望很高。他的第一段婚姻只坚持了7个月,妻子就因肺结核去世。那天,他穿着一袭丧服,胸前系着白花走进教室,一脸的颓丧与哀伤。讲台下,她望着他孤独落寞的身影,心隐隐地痛。

    她第一次听他的课,就对他有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她说:“选择了一条道路,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遇见他,却是我没有想到的。”

    在妇女解放运动中,她是他最得意的学生。他常常带着她参加各种活动和会议,配合默契,并介绍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朝夕相处下,她对他的崇敬渐渐转化为炽热的爱情,他对她也生出了好感。在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他们因觉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爱,因相爱而勇敢,因勇敢而从容。

    终于在一个秋风送爽的午后,在上海大桥边,她向他道出了心中的情愫。面对着一江春水,她问道:“那个人,他知道我喜欢他吗?”他点点头。“那他也爱我吗?”她又问。他说:“他不配,他没你想得那么好。”江风胡乱地吹着,她用手一遍遍盘理着被吹散的头发。他忽然伸出手,轻抚她的头发,“乱,并不影响美丽。”四目相对,柔情似水。

    他们终于决定一起面对爱情。他陪她回到萧山老家,她与丈夫商谈离婚。面对复杂的感情问题,三个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谈判”,持续几天几夜。之后,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她与丈夫离婚启事,二是他们结婚启事,三是前任丈夫与现任丈夫结为好友的启事。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他们在上海举行了结婚典礼。他亲自雕刻了一方以他俩名字命名的印章,留作纪念。更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他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7个字,送给她。这一爱情信物,在后来的岁月里,伴随她度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婚后,他们并没能享受多少甜蜜幸福的日子,便一同投身于革命事业。那是白色恐怖笼罩的时期,他被派到了武汉,她继续留在上海。分隔两地,饱受相思之苦,书信成了他们互相倾诉互相慰藉的良药。

    1928年,他前往莫斯科负责会议筹备工作,她随后跟他一起。在那里,他們度过了人生中的一段最快乐美好的时光。

    1935年,他在向香港转移途中,由于叛徒出卖,身份被识破,被捕入狱。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他全然不为所动。在罗汉岭,他选择一处草坡坐下,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自此,她用余下的时间怀念、铭记他,直到生命的终结。曾有人问她,为何他牺牲后不再婚,她这样回答:“再没有人比他对我更好了。”

    1955年,经过20多年的努力寻找,他的骸骨终于在福建长汀被找到了。她紧紧地握住他衣服上残留的一颗纽扣,回忆与泪水交织成灾。

    他是瞿秋白,她是杨之华。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花开并蒂,两生相随。

    (摘自《做人与处世》 图/子依), http://www.100md.com(雪舞岚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