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5年第18期
编号:13461028
娶亲在小城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15日 《特别文摘》 2015年第18期
     这个小城的姑娘,似乎是用“礼金”来标示“身价”的。在和几个生活于这个财富积累远快于文化沉淀的闽地沿海小城的姑娘聊过后,我不得不如此下论。

    小城早期靠移民出国打工发家,后来又涌现不少辗转祖国各地炼钢办厂的“开疆团”,改革开放三十年,它积聚了太多财富。但显然,它还没准备好如何消化这块大馅饼。财富一方面装点了城市的门面,一方面又助虐了它的陈弊——在婚丧礼俗上,费用日涨。一份网传的礼金价目表显示,小城各个乡镇娶媳妇的礼金数目从30万到250万不等。

    在小城,这份礼金必须是钱款,不能以其他等额资产替代。如果一个适龄男儿娶妻,没有这份大额彩礼,即使房车备齐,多数是娶不上小城姑娘的。

    即使不乏暴得大富者,小城还有很多平实家庭,他们也要承担由先富者哄抬起来的礼俗压力。于是,做父辈的在近十多年间,愈发弯下了脊背,给儿子娶上媳妇,成为他们心头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有网友用“有钱人玩钱,没钱人玩命”来调侃这种陋习,说的是家境一般的人跟风随流,打肿脸充胖子。其间辛苦,冷暖自知。

    能分担这份压力的,是这些“儿子”的姐妹们。不言明的规矩是,姐姐妹妹嫁得好,领回百万十万的聘礼,在弟弟或哥哥们的婚姻事上为父母分忧解困,坊间即称赞为“孝顺”。

    这是小城实实在在的生态:“礼金”成了衡量女性价值的重要标准,其中关涉甚广——娶一方的面子,嫁一方的身价,和日后婚姻生活的“长治久安”。嫁时,女性被金钱“物化”,待兄弟娶时,亲情又以金钱来“称重”。

    这种境遇是女性的牢笼吗?我只知道,小城虽现代,却又有它的痼疾,它闭门排外,传统的幽灵压得乡亲们喘不过气。

    (摘自《明周刊》 图/黄煜博), 百拇医药(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