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6年第16期
编号:13458669
仇怨与悲悯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15日 《特别文摘》 2016年第16期
     著名的寓言《农夫与蛇》,故事的最后农夫说:“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来理解,农夫显然把自己的怜悯看成了恶的一种,怜悯恶人是一种不能饶恕的罪行。农夫死得冤枉。为了避免被咬和死得冤枉,最好的办法就是农夫一开始就高高抡起锄头,像锄掉一株杂草一样把蛇除掉。但是,这样毒还是在,不过不是在蛇身上,而是在人身上。

    然而,怜悯被当作一种不该饶恕的罪过,这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因为怜悯几乎可以说是人类最宝贵的良知了。

    为了避免成为那个冤屈的农夫,也为了避免成为那条蛇,人们倾向于一种对等的关系:以怜悯对待怜悯,以善良对待善良,以仇恨对待仇恨,以疾恶对待疾恶,公平交易,谁都不欠谁的,谁也甭想占谁的便宜。

    依据这种原则,一个人在街头看到一个可怜的老乞丐时,必须在施舍前调查清楚此人是不是一个骗子,是不是一个行为不良的人,是不是一个可以以同等的意思回报于你的人,才决定自己该不该施舍;一个眼看着孩子掉进冰河的人,必须先要弄清楚这个孩子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流氓、杀人犯,还是一个能够舍己救人的人,才决定自己要不要跳入水中。但是,这样可能吗?有这个必要吗?倘若人人都要等到天下人都变好,自己才成为好人,天下就没有好人存在。

    要避免把善行变成恶因,就不能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交易原则行事。也就是说,最先表态的人的行为只能是无所期待的、自足的行为,他所能够依据的是自己的本性。他的表态必须是无条件的、一厢情愿的、不计回报的、愿意上当受骗的,他必须义无反顾地支付出去。对冻僵者抱之以温暖,对乞讨者施之以散金,对溺水者救之以性命,不管接受温暖、施舍和救济的人是善是恶、有没有回报能力。

    僵持的情况会因此发生变化,无条件地付出的行为,会成为一种条件,一个良好的起点。那个接受过慷慨解囊的人,对别人多了一份感激,对社会多了一份善意,或者少了一份恶意;那个被从冰水中捞起来的小孩,从此开始了不同的人生,他懂得了人间温情的意义,在别人面对困苦和危难的时候,他已经很难拒绝对别人的帮助了。当然,也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苏醒过来的蛇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被救起的人后来成了杀人犯。但救人的人没有道理为自己的行为后悔,更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原先的行为是一种罪过。他的付出是埋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虽然有时候结的不是善果,但他不能因此就要收, 百拇医药(孔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