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7年第14期
编号:13456437
少食多餐因人而异
http://www.100md.com 2017年7月15日 《特别文摘》 2017年第14期
     很长时间以来,不少人认为少吃多餐有利于保养肠胃,也有利于减肥;胃病患者、呕吐强烈吃不下饭的孕妇更应该少吃多餐。我认为这种观点非常值得商榷,有的情况下少食多餐不光不太合理,还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现代人每日吃三餐的习惯,还是近百年的事。过去我们大都是每日两餐,那时候我们很少生病,而现代人的身体问题很多,甚至一代人更比一代人差,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饮食习惯出了问题。实际上,现在我国中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很多农村和山区仍然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这些地区的人身体都很壮,不易生病。

    一日三餐其实对很多上班族、脾胃虚弱者来说,负担有点重。少食多餐是流传很久的一个充满善意的观点,但却比较盲目。很多人脾胃虚弱,他们的脾胃需要得到休息和养护,这时可以少吃,但不要多餐,多餐反而使脾胃没有时间休息,从而加重脾胃的负担。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手术后、胃肠功能确实很差的人可以暂时性少吃多餐,但一天的总体食量也要低于常人。因为脾胃是身体的中心,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他地方生病,肠胃功能也会随之下降。身体的修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脾胃的修复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脾胃的功能还没有修复,身体机能没有修复,就让人多餐,不让脾胃休息,它怎能有机会修复呢?很多人相信生病后要吃有营养的食物,殊不知身体根本无法消化这些食物。如果吃大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去补充营养,身体却无法消化它们,这些脂肪和蛋白就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临床上我们常会见到由此引起的病人高烧不退或合并感染,使病情恢复很慢甚至恶化。
, 百拇医药
    很多动物生了病,都会自然断食,等痊愈后才开始吃东西。曾有朋友家的一只小狗腿摔折了,躺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等基本康复后才开始进食。动物的这种做法,是出于本能,其实我们人也有这种本能,很多患者在发病后都会食欲下降。其实感冒发热、腹痛腹泻、口腔溃疡、咽痛等上火类疾患只要饿着点,都能很快恢复。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谈道:“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明显能看出,张仲景对患者胃的保护多么仔细,只给少少的水,也必须在病人想要饮水时,这种方法极其高妙,可以调和胃气,有效促进康复。可见,病后饮水都要小心翼翼,更何况进食呢?

    中医学有个说法,叫“虚不受补”。虚不受补的原因很多,脾胃的不接纳、不运化,功能的减退是一个重要原因,病人全身的能力都在消退,没有那么多气血去消化过多的食物。《黄帝内经》中有记载:“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说的就是热性病患者刚恢复不久即吃肉食,会使热病复发;饮食吃得过多过饱,也会使病情反复甚至加重。要求病人病愈后先喝米汤慢慢调养,喝两天米汤觉得有了食欲再喝点粥,熬得浓稠的大米粥非常养胃,或者吃相当于面片汤的“索饼”,等恢复了一段时间才可以增加主食和蔬菜。在很多古医书中都强调,没有食欲就不能吃东西,因为调养脾胃是一個缓慢的过程。
, 百拇医药
    中医学十分重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作用。张仲景在给病人服桂枝汤后,予稀粥一碗,以助胃气而行药力。因为生病后,脾胃功能必受影响,喝粥一方面有保护脾胃的作用,一方面又可温暖周身协助行使药性,以促进疾病康复。所以,对于体弱年高之人,患病轻浅之时,可以用稀粥以扶助胃气,尽量少食干硬的饭和不易消化的肉类,才有助于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少吃多餐要因人而异,病人脾胃已经很差了,都不能正常进食,还要加餐不是不让脾胃休息吗?如果老是给它加重负担,给它吃难消化的东西,老是让它塞得满满的,它怎么能得到调养?脾胃得不到调养,身体怎么能健康?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古人称它为后天之本。这个本源都不知道如何去养,还想要一个好的身体,那不是无稽之谈吗?所以我们养脾胃,一定要学会正确的饮食观念和方法。

    (摘自《别把养生变“养病”》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百拇医药(郭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