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7年第16期
编号:13456235
“亚洲蹲”合乎医理
http://www.100md.com 2017年8月15日 《特别文摘》 2017年第16期
     “亚洲蹲”这个词虽然是新的,但是这种蹲姿却早已有之,特别是在中国农村,很多人吃饭聊天上厕所都会采取这种朴素的姿势。这种在欧美人看上去很难实现的体位, 却是亚洲人或者说中国人轻而易举的习惯。据推测,这个“亚洲蹲”的出现与亚洲地区的人,特别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习惯以蹲姿排便有关。

    在欧洲地区,人们在历史上就习惯于坐姿排便,西方古罗马时代就已经有公共坐厕,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军队建立的野战厕所采用的也是坐厕,有时在战场临时设立的一种简易排便设施,用木头搭成一种双层栏杆,人可以坐在上層栏杆上,用脚勾住或踩在下层栏杆上以保持平衡。很显然, 坐姿如厕比蹲姿要省力得多,因为重量都转移到了便器上,节省了腿部的力量,如厕更加舒适。

    是不是因为中国没有发明出“坐便式”的如厕工具,才逼出了“亚洲蹲”呢?绝对不是。之所以没有,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有直接关系。

    首先,蹲姿如厕时,不直接与便器接触,可以减少被感染的概率,这一点不仅在“亚洲蹲”,包括中国人社交时,是拱手作揖而不是用握手更不是亲吻,其实都是出自同样的考虑, 在保持彼此交往的距离时,也避免了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蹲姿更利于大便的排空。从西医角度说,用蹲姿如厕,更容易排空结肠,让肠道内的致病细菌毒素不易积聚,而且还避免了便秘对肠道的影响,而后者,是国人健康的一个关键,因为古往今来,中国的养生保健中,向来重视“腹中常清”这个状态, 甚至有 “要想长生,腹中常清”之说,意思是要想健康,肠道就要经常保持清凈、清洁。(摘自“佟彤新浪博客”),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