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文摘》 > 2017年第17期
编号:13456110
赏劣苛优是社会通病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日 《特别文摘》 2017年第17期
     有些观念深入人心,却经不住推敲,比如:当好人,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有心行善,虽善不赏”。反过来,无知的人是有福的,他有了天然的保护色,“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其实这是对好的严苛,对坏的容忍。

    奖恶抑善、赏劣苛优的现象并不罕见。某省有个高考作文题:一幅画,两个孩子,考了一百分的那個,跌了两分就遭打骂。另一个孩子呢,从58分到60分——他也许根本没好好学习,只是运气好,及格了,就大受表扬。

    这种现象,大概与我们的“中庸觀念”有关:我们不喜欢坏人,但对好人更有戒心:要么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要么是高处不胜寒。优秀的人越高瞻远瞩,越衬显我们无知。有些人视他们为神,就不容许他们走下神坛,得永远优秀下去。有些人,又迫不及待拿着放大镜寻找他们的缺点:他也曾上厕所不洗手……立刻松一口气,可以心安理得看不起他了。

    如果没有大节亏失,私德也干干净净吗?钱锺书先生、杨绛先生一生只是著书立说,与人无争——不行,就批评他们没有在大是大非的时候出来发话。总之,责备贤者是传统。

    相应的,对坏人却有着无边无际的原谅:他是抛弃亲生骨肉的狠心家长?他一定是不得已,他也不是有意的,再说他不是有了悔改之心吗?他是打老婆的渣男,偶尔买了一朵花给她,你看他有进步呀,在往良性的方向发展,你要给他机会……

    结果有可能就是:好人活得战战兢兢,坏人活得膀大腰圆。所以,能否对贤者给予少许宽宥:不求你做一辈子好事,能多做一次是一次,都值得鼓掌;对于恶人更严厉一些:错就是错,没有借口,即使情有可原但法不容情。

    好的社会特征之一,大概就是好人会活得比较舒展吧。

    (摘自《今晚报》), 百拇医药(叶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