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10年第5期
编号:11895141
亚甲兰光化学法对血浆乙肝病毒的灭活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李秀娟 陈静静 黄革玲
第1页

    参见附件(3088KB,4页)。

    李秀娟 陈静静 黄革玲 福建省厦门市妇幼保健院;

    【摘要】目的:研究灭活病毒对乙肝病毒和血浆成分的影响。方法:在已知HBV-DNA阳性血浆中加入MB,调整MB终浓度分别为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光照度为40000LUX,照射时间分别为0min、20min、40min、60min,在各点分别取样抽提基因组DNA用于荧光定量分析,测定HBV-DNA的浓度,推断在不同时间和浓度下的灭活效果。在灭活效果最好的点取样检测血浆正常成分有无显著变化,其中包括生化指标,酶学指标,凝血因子FⅧ:C活性,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蛋白亚基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观察血浆的抗体蛋白活性变化。结果:当MB为10.0μmol/L,光照60min时,灭活乙肝病毒的效果最好,对于高拷贝数的病毒浓度,在本实验的条件下,尚无法完全灭活病毒,但可以使HBV-DNA浓度明显下降;从病毒灭活的表格看,灭活效果与时间和MB浓度呈正相关,作用60min时血浆中主要成分的生化指标无显著变化及凝血因子FⅧ:C活性无明显改变,部分血浆酶活性有明显下降(P0.05)。血浆蛋白的亚基数目和迁移速度未见明显变化,血浆的抗体蛋白也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结论:MB10μmol/L辅助荧光光照60min可使血浆中乙肝病毒量明显降低,血浆的大多数成分能保持较高活性。

    【关键词】 亚甲蓝 病毒灭活

    【分类号】R457.12

    前言目前防止血液中病原体传播的大多数方法是通过破坏血液中的DNA或RNA而灭活病原体。在欧洲灭活血液制品病原体的临床实验研究已基本完成,处理后的血液制品已开始应用于临床[1]。血浆的病毒灭活技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有有机溶剂/清洁剂法,美蓝/荧光照射法,巴氏液态加热
------
     前言

    目前防止血液中病原体传播的大多数方法是通过破坏血液中的DNA或RNA而灭活病原体。在欧洲灭活血液制品病原体的临床实验研究已基本完成,处理后的血液制品已开始应用于临床。血浆的病毒灭活技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有有机溶剂/清洁剂法,美蓝/荧光照射法,巴氏液态加热法和光敏物/紫外线照射法。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发现亚甲蓝荧光法可灭活血浆中的病毒,1966年,Pohl和Mohl报道了使用亚甲蓝荧光光照灭活血浆病毒的临床经验。1991年,报道了使用酚噻嗪染料结合可见光对袋装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自确定这种方法以来,各国纷纷研究用亚甲蓝灭活各种病毒,试图探求亚甲蓝灭活病毒的详细机制,但至今仍然不完全清楚。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杀灭大多数的脂质包膜病毒,包括常见的HIV、HCV和HBV,但对非脂质包膜病毒如HAV的杀灭效果还不理想。近年来相关研究还发现亚甲蓝可以有效的减少南美锥虫从而防止血液传播锥虫病。近来MB对血浆成分的影响研究发现,补骨脂素与MB都能较好的保持FFP中的凝血因子活性,但在保持总的凝血因子水平和稳定性方面PCT-FFP要优于MB-FFP。大量的实验研究已证明亚甲蓝光化学法具有灭活某些病毒的能力。本研究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含HBV的血浆,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血浆的HBV拷贝数,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某些脂质水平,其他一些血浆蛋白浓度和酶活性的变化。旨在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HBV的效果和对血浆成分的影响。评估该方法在输血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88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