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10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1965930
恶梦的影响因素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5日 陈元津 严由伟
第1页

    参见附件(2149KB,3页)。

    陈元津 严由伟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恶梦是与睡眠相关的常见心理现象。目前,恶梦的概念仍具有争议,但恶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经引起了研究者广泛关注。恶梦的病因学研究表明,恶梦与遗传及生理因素有关;恶梦具有人格倾向性,应激与创伤因素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分裂症等精神疾病高度相关;恶梦与睡眠呼吸相关因素关系不是很明确;恶梦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显著相关,恶梦产生的其他因素研究尚待发现。然而这些因素与恶梦的因果关系并不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改进研究方法,扩大研究对象,进行纵向研究等。

    【关键词】 梦 恶梦 心理健康 病因学 睡眠

    【分类号】B845

    恶梦作为典型的梦,在心理学相关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Hublin C等人(1999)对总人口调查研究显示,恶梦发病率相当高,偶尔发生恶梦的达70%,大约4%-8%的成年人经常做恶梦。有的研究认为,总人口中至少25%的人经常做恶梦[1]。Ernest Jones于1910年发表的《恶梦》(On The Nightma
------
     恶梦作为典型的梦,在心理学相关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HublinC等人(1999)对总人口调查研究显示,恶梦发病率相当高,偶尔发生恶梦的达70%,大约4%-8%的成年人经常做恶梦。有的研究认为,总人口中至少25%的人经常做恶梦。Ernest Jones于1910年发表的《恶梦》(On The Nightmare)一书,首次明确提出了恶梦这一概念。此后,关于什么是恶梦,什么导致恶梦产生等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睡眠研究的不断突破,恶梦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过去20多年里,恶梦研究侧重于恶梦的心理意义及恶梦与睡眠更深层的关系方面。近年来,国外对恶梦治疗、以及恶梦相关的情感、睡眠、人格特征等研究大量增加。本文试图对国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主要介绍恶梦的概念、病因学研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与启示。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4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