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202
编号:13516667
从中医学角度浅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愈后遗症防控(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202
     1.2 COVID-19的潜伏性 钟南山院士团队最新的研究发现:COVID-19最长潜伏期为24 d,不能排除“超级传播者”的存在[12],这是其潜伏性的第一层含义,即隐蔽性。除了携带病毒者可无任何症状外,还有就是症状和影像学分离,即患者症状不明显但影像学显示逐渐加重,这种特点使得其不易早发现早治疗,从而为遗症的产生提供条件。

    第二层含义指疫毒之邪易成为伏邪,关于伏邪国医大师任继学给出的定义为:正气不足,未能及时清除邪气,或邪气潜伏于正虚之所不能祛除,则致邪气留连,潜伏于人体,待时而发,待机而作,即称为“伏邪”[13-14],并明确指出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就是伏邪。伏邪阶段类似于潜证阶段:即疾病本质特征未显露,无症状体征表现,或仅有一些孤立的、次要的症状或某些微观指标异常。但伏邪在潜证阶段即可决定潜证时期疾病的性质和病情发展变化的趋向,但患者没有明显的主观不适,其客观体征如舌像、脉象亦对诊断无益[15-19]。按清朝刘吉人《伏邪新书》总结,伏邪有以下几种情况:1)感受了外邪移时而发;2)病已发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3)正氣内伤,邪气因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4)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20]。而利用诠释学分析伏邪的特征为“动态时空”“隐匿”“自我积聚”和“潜证导向”的特征[21]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