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207
编号:13488927
针刺穴位效应启动的初始动力学调控机制(3)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207
     1.5 针刺后穴区神经-肥大细胞-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影响针刺效应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针刺可引起穴位局部多种化学物质表达增加。包括早期研究的Ca2+、K+等化学离子[22-24],组胺、5-羟色胺[25]、P物质、CGRP、ATP等神经递质[26-29],以及近年开展研究的穴区外泌体[30]和多功能蛋白聚糖CSPG2[31]等。采用工具药物调控穴区化学物质,如络合局部Ca2+[32]或阻断Ca2+通道[33],局部注射P物质受体拮抗剂、组胺受体拮抗剂,均可使针刺效应降低;局部注射Ca2+、组胺、P物质可复制针刺效应,但尚未发现与针效有协同作用[12,27,34];针刺前腹腔注射含ATP的能量合剂进行预处理,可提高针刺正常小鼠“足三里”穴的镇痛效应[28]。见图3。

    对穴区肥大细胞开展的研究证实,针刺可促进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穴位注射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DSCG)可使针刺效应降低,穴位注射肥大细胞激活剂Compound 48/80可复制针刺效应,但与针刺未显现出协同效应[35];肥大细胞缺陷小鼠在针刺后其效应存在,但较正常小鼠的针刺效应降低[34];穴位注射Ca2+络合剂[12]、组胺受体拮抗剂[34]和P物质受体拮抗剂[26]可抑制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