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530260
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4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5期
     关键词:针灸;中风;疗效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有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为临床主症的疾病。本病发病璋和死亡率均较高,并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较满意,尤其是对神经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等有促进作用,针灸越耳效果越好,治疗期间应配合功能锻炼。

    1 针灸对于中风的治疗

    1.1 病因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病理过程,风、火、痰、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亦动、五志过极、肝阴上亢、引动心火、冈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难动无力,日久血瘀,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匮,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窍”指脑窍、清窍;“闭”指闭阻、闭塞;“神”指脑神;“匮”为藏而不现;“导”指主导,引中为支配;“气”指脑神所主的功能活动,如语言、肢体活动,吞咽功能等。

    1.2 治法 中风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急性期虽有本虚,但标实更为突出,应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失杂,邪实未清,而正虚之现,治宜扶正法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目前,国内外对中风已经有了较好的治疗方法,使中风的救治水平得到提高和进展,针刺技术很早就被运用于中风的治疗,古人宝贵的临床实践不仅为我们今天开展针刺治疗中风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经验,而且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救治方法。

    武连仲教授常说:“善用兵者,兵不在多而在精;善用针者,穴不在多而在精,选穴要针对辨证服从治则,一经中穴异而治同,选穴配在当权衡利弊而定取舍。

    中风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而神志障碍的有无是其划分的标准。对于无昏仆而反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的中经络者,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为治疗大法。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心主血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针对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迷蒙而伴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病位深病情较重的中脏腑的患者,治以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无阴。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阴固脱,对于中风突然发病,神志昏迷的患者,中医针灸师常伴用针刺水沟穴或十二井穴放血等急救方法,确有不容质凝的疗效。

    中风半身不遂者调和气血,疏通经脉。以大肠、胃经腧穴为主,铺以膀胱、胆经穴位,初病时反刺患侧,病程日久可先刺健侧,后刺灸患侧。上肢取肩髑、阳池、外关、合谷,可轮换取肩髑、肩贞、臂、阳池等穴。下肢取环跳,阴、足三里、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中风不语者,以祛风豁痰、宜通窍络为主。取金津玉液放血,针廉泉、内关、通里、三阴交。

    2 中风病早期治疗是关键

    在中风病发生后尽早采取治疗措施以缓解危象,阻止病情发展,对维持生命,减少死亡及促进患者受损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阶值,研究表明运用针刺配合抢救中风危急重症,对提高存活率有一定的意义。如芦绍强等,采用针灸、中药、西药配合抢救中风危急症患者,存活率高达61.8%,深昏迷患者存活率为18.86%,均较文献报道单一选用西药的疗效好。此外,目前有些学者提出针刺治疗应早期介入,如王爱国等,在对偏瘫患者的观察中,经分析24h之内即开始针刺,与脑水肿消退后(发病1周~2周)开始针刺效果比较,在运动功能及ADL(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上,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 百拇医药(吕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