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10期
编号:11581948
抗生素致伪膜性肠炎58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0期
     【摘要】 目的 通过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研究,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2000年至2006年58例临床应用抗生素引起伪膜性肠炎的患者从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时间、发病时间、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 伪膜性肠炎多发于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差、术后及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老年患者。结论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引起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原因,对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现象时,首先考虑有无伪膜性肠炎。

    我院2000年至2006年收治患者58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31~92岁,平均69岁,其中>70岁45例,占77.6%。本组中手术后11例,慢支合并肺部感染15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18例,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7例,胃癌3例,肺癌2例,白血病2例。本组均有水样腹泻,5~21次/d,黏液脓血便5例,呈黄绿色28例,大便中可见膜状漂浮物12例,腹痛37例,同时伴腹胀、恶心、呕吐5例,全身中毒症状3例,发热,体温达40℃,出现严重低血压、休克,均有中下腹压痛,肠鸣音弱,腹水征阴性。本组血常规WBC(11.0~24.0)×109/L,50例,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42例。粪检见脓细胞,涂片革兰氏阳性杆菌19例,大便培养均阴性。行结肠镜检查15例,均有黏膜充血、水肿,可见黄白色伪膜。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本组腹泻前均应用抗生素,抗生素易出现腹泻时间5~70 d。头孢他啶12例,头孢唑肟14例,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14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5例,左氧氟沙星3例。确诊后停用相关抗生素,轻型患者服用替硝唑0.5 g,2次/d,思密达冲剂3 g,3次/d,金双岐1.5 g,3次/d,用药后2~4 d症状消失。重型患者中药灌肠,静脉滴注去甲万古霉素0.4,2次/d,2例联合应用静滴替硝唑0.4 g,同时服用思密达及金双岐,用药后3~14 d症状消失,临床痊愈。

    2 结果

    治愈57例,其中1例突然发病,来势凶险,且患者年龄大,体质差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

    3 讨论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现已证实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1]。伪膜性肠炎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及全身中毒症状,腹泻几乎为必有症状,有特征意义的是大便内可见白色或黄白色膜状物,但多见于重症典型患者,轻型患者可无此表现,应配合结肠镜检查及病灶活检培养。因难辨膜状芽孢杆菌为厌氧菌,普通大便培养难以发现,若做细菌培养,阳性率不如镜下活检、培养高[2]。因此肠镜不应强调必须发现伪膜或细菌培养阳性,否则易误诊或漏诊。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如果临床征象符合伪膜性肠炎,连续粪检涂片查大便杆球菌比例是一种最简单而方便的诊断方法。正常人大便杆球菌比例为3.5∶1~5∶1。虽然早期大便杆球菌比例并不失调为4∶1或3∶1,但一般1~2 d后杆球菌比例明显失调为1∶1或倒置,可确诊,不一定等待大便培养或血培养以防延误治疗。
, 百拇医药
    确诊后应及时停用相关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基础治疗,尤其对年老体弱患者更为重要。轻型体质好的患者口服替硝唑,同时服用生态制剂(金双岐)及抑制毒素吸收药物(思密达)等即可治愈。对重型患者静脉滴注去甲万古霉素,替硝唑,同时中药灌肠。中药灌肠优点①它可以促进肠道毒素排泄;②中药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③有助于肠道菌群协调;④改善全身状况,增强免疫功能。中西医联合治疗伪膜性肠炎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病多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及外科手术后患者,老年人由于其生理特点及多伴有慢性疾病尤为多见。本文统计老年人达77.6%。回顾总结本组患者均存在抗生素使用量过大,广谱抗生素使用过滥的情况,尤其没有考虑老年人普遍存在肝脏代谢率低下,肾脏排泄功能下降,药物在体内的蓄积的现象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剧的情况,所以在成人年龄组使用不会发生问题的药物剂量,对老年人就可能出现问题,应值得我们注意。除去万古霉素外,几乎所有抗生素均可致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及至伪膜性肠炎,其中以氨苄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菌素最多见,广谱抗生素较窄谱高10~70倍[3]。本组资料中头孢类26例(45.7%),青霉素类15例(25.8%),头孢类联合喹诺酮14例(24.1%)符合上述情况。

    为预防菌群失调的发生,临床在治疗疾病使用抗生素时,首先应根据药敏尽量选择窄谱抗生素,其次尽量选用有效但药效不是特别强的药物,并严格掌握疗程及时停药。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48-1350.

    2 徐国良,潘令嘉.现代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931-935.

    3 郑其田.胃肠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96., 百拇医药(林 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