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30期
编号:11702903
窒息新生儿心肌酶活性的测定及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0期
窒息新生儿心肌酶活性的测定及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观察血清心肌酶活性的变化对窒息导致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意义。方法 对42例窒息新生儿分为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28例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中AST、LDH、CK、CK-MB的活性作对比分析。结果 窒息新生儿心肌酶与正常组心肌酶对比明显升高,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清中CK-MB可作为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观察指标之一。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心肌酶;心肌损害

    

    窒息是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窒息缺氧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常可导致多器官损害[1]。本文对42例窒息新生儿血清AST、LDH、CK、CK-MB进行检测,观察对心肌的损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窒息组系2005年6月至2006年8月收住本院新生儿病房的窒息新生儿42例,诊断和分度参照生后1 min Apgar评分结果来划分,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5 min评分≤5分也为重度窒息。窒息组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胎龄平均(31.5±2.8)周,出生体质量到平均(3038±460)g,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分为轻度窒息29例,重度窒息13例,对照组28例为本院同期出生的正常新生儿,男11例,女17例,胎龄平均(38.5±3.1)周,出生体质量平均(3098±480)g,两组性别、平均胎龄、体质量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窒息组与对照组均在入院后24 h内行股静脉采血送标本,心肌酶测定用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ST、LDH、CK、CK-MB。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及LSD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血清心肌测定结果 见表1。

    2.2 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组比较结果 见表2。

    2.3 心电图检查 新生儿窒息组42例,心电图检查36例,18例有心动过速,6例心动过缓,其他表现为各导联低电压及S-T段下移及T波改变,有循环系统临床表现者12例,主要表现为心音低钝、血压降低。

    2.4 CT检查 新生儿窒息组42例,发生HIE 16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室出血3例。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一种常见病,它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及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由于窒息所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缺氧损伤,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心脏是主要受损的脏器之一。新生儿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故对缺氧非常敏感,窒息时由于心肌缺氧缺血细胞代谢紊乱,使无氧酸性产物产生过多、堆积,细胞内酸中毒,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ATP耗竭,导致细胞膜结构破坏,细胞通透性改变,使血清酶增高[2]。一般常用血清中的AST、LDH、CK、CK-MB来作为心肌损害的酶学指标。正常人血清中,CK-MM占绝大部分,CK-MB在5%以下,若血清中CK-MB增高,提示心肌受累。
, 百拇医药
    

    作者单位:271000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本组窒息新生儿心肌酶尤其是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受损发生率,重度窒息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重度组,心肌酶活性越高,心

    肌受损越严重,与有关文献报道相符[3-4]。同时新生儿窒息的严重程度与并发症发生有关,CT检查本组窒息新生儿中有16例合并HIE,有颅内出血10例。因此,新生儿窒息需积极给予新法复苏外,应同时注意监测和处理窒息引起的多器官损害,对有心肌损害的患儿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复方丹参,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对窒息患儿的预后有积极作用。因此心肌酶的测定,可以作为判断窒息严重程度及有无心肌损害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虞人杰,李黎,汤泽中.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7,35(3):139.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6-408.

    [3] 李丽.新生儿窒息心肌酶检测结果及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4(2):87.

    [4] 李顺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LDH、CK与同功酶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8):476., http://www.100md.com(王淑珍 吴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