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35期
编号:11717485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与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5期
     【摘要】 氟喹诺酮类药物为世界各国临床常用的抗感染药物,但不良反应有逐年增加趋势。通过近些年国内外有关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对比,较为全面地概述了其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发生机制,为安全合理用药,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和进一步开发新氟喹诺酮类药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机制;合理用药

    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Ns)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合成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碍DNA的复制,而呈现较强的杀菌作用。因具有吸收迅速、分布广泛、抗菌谱广、半衰期长、使用方便及价格适中等特点,临床广泛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各种系统感染性疾病。FQNs前景[1]被普遍看好,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逐年递增。但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通过对近些年国内外报道的大量病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比,并结合发生机制的探讨,对FQNs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1 不良反应的表现与机制分析

    1.1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表现为皮肤红斑、瘙痒、风疹、皮疹、剥脱性皮炎、光敏反应和光毒性等症状,其发生比例在不良反应中最高,在文献[2-4]报道统计中分别达到32.9%、35.1%、41.2%。光毒性机制[5]与8位母核上取代基团有关,8位取代基及光毒性比较:F≥Cl>N>H>CF3>OCH3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