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9年第8期
编号:11768163
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8期
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观察两种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50例,ASAI~II级成年患者,男19例,女31例,年龄18~56岁,体质量45~62 kg,择期手术种类包括甲状腺癌切除术或甲状腺结节性肿大行次全切除术。术前检查均无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及严重的肚肾疾病。

    1.2 麻醉方法 采用随机双局法;由专人配制好两种局麻药,分别为0.2%罗哌卡因20 ml(标鉴A)和0.375%罗哌卡因20 ml(标鉴B)。5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地西绊10 mg。入手术室后取平卧位由专人负责颈丛阻滞操作和注药(操作者不清楚所用局麻药浓度)。手术横突“一点法”深丛注入局麻药6 ml,退至皮下行颈浅丛阻滞4 ml,另一侧行颈浅丛阻滞6 ml。静脉辅助用药均为双侧颈丛阻滞注药后5 min常规给予氟哌利多2.5 mg和芬术尼0.05 mg静脉注射。

    1.3 观察指标 起安全时间,阻滞安全时间。麻醉效果:优,手术过程中无痛,安静配合且无需追加其他辅助用药;良,手术中有牵拉痛,单次追加其他辅助用药;差,手术中镇痛不全,需多次追加其他辅助用药或改行其他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术。手术结束时能否抬头,并发症,监测并记录麻醉过程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呼吸频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病种及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麻醉起效时间:A组(6±1.6)min,B组为(5.5±1.3)min(P>0.05)。阻滞完全时间:A组为(12.0±2.6)min, B组为(11.5±2.3)min(P<0.05)。

    手术结束时能抬头的患者数:A组为19例,B组为10例(P<0.05)。

    麻醉效果:A组优良率为90%,B组为9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麻醉过程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呼吸频率等监测参数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酿胺类长效局麻药,在较低浓度时表现为“感觉和运动神经分离”,临床上用于外周神经阻滞时其浓度经常是0.375%[1],但手术结束时由于留存在部分运动神经受阻滞,患者往往感到抬头无力。临床研究提示,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时最低有效镇痛浓度是0.2%,但这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和外科手术时的临床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颈丝阻滞时,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和麻醉效果优良率等方面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都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手术结束时能抬头的患者数,A组明显多于B组,说明0.2%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时对运动神经的阴滞程度较弱,而且受阻滞的时间较短,手术结束时患者可以减轻头颈部的沉重感,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韩非,修萍,李文志,等.相同浓度罗哌卡因与面比卡因用于颈神经丛阻滞的比较.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410-412., http://www.100md.com(白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