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9年第9期
编号:11794902
关注抗菌药物的心脏毒性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9期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许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也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其中心脏毒性倍受关注,虽然其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可危及生命。抗菌药物的心脏毒性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心脏传导阻滞等[1]。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 pointes,TdP)在内的室性心律失常在心脏毒性中亦比较多见。

    1 可引起心脏毒性的抗菌药物种类

    1.1 大环内酯类 1984年,McComb等[2]首次报道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静脉滴注红霉素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继之发生TdP。此后,国外文献已连续报道类似ADR。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导致QT间期延长及TdP的能力最大。有报道的药物包括红霉素(静脉滴注或口服)、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螺旋霉素、特立霉素等[1]。Milberg等在动物实验中证实,致心律失常能力依次为: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3]。

    1.2 氟喹诺酮类 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喹诺酮类药物包括司帕沙星、格帕沙星、诺氟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4]。其中格帕沙星因投放市场后不久即引致7例心脏相关性死亡,因而从市场中撤回。据美国FDA收到的个案报道,诱发TdP的氟喹诺酮类按发生率依次为司帕沙星、格帕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5]。相对而言,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TdP发生率低,是心脏毒性较小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1.3 抗真菌类药物 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均可诱发QT间期延长及TdP[6,7]。亦有报道烯丙胺类抗真菌药特比奈芬(terbinafine)引致QT间期延长及TdP[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