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期
编号:11866431
西药静滴与中药灌肠加微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2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药物加微波理疗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西药静脉点滴抗炎配合中药灌肠,微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对照组只给与西药静脉点滴抗炎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75.0%,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药物加微波理疗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中药灌肠;微波理疗;西药

    现代医学认为盆腔炎是因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感染性传播性疾病、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宫内节育器等原因所致。由于本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且病程长、治愈率低,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目前国内各家医院几乎都在开展对慢性盆腔炎的药物治疗,主要以抗炎为主,有的加以胎盘组织液或糜蛋白酶促炎症吸收,中药及理疗等治疗手段也有应用,方法很多,没有定规,疗效均不确切。本院从慢性盆腔炎病因病理人手,在学习和吸收各种治疗技术与手段的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讨和完善了中、西医药物加微波理疗联合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盆腔炎症性疾病90例,年龄18~62岁,平均25.8岁,均有性生活史。已婚77例,经产妇57例,未产妇20例;未婚同居13例,绝经3例。放置宫内避孕器25例,原发不孕2例,继发不孕4例。人工流产史38例,最多的1例8次;曾患急慢性盆腔炎者8例,其中4例盆腔脓肿,阑尾炎保守治疗病史4例。既往曾行剖宫产术11例,子宫肌瘤剥除术2例,卵巢囊肿剥除术1例,宫外孕手术3例,阑尾炎手术4例。此次有明显诱发因素12例:人流术后5例,药物流产2例,宫内节育器取出1例,性生活后发病2例,卵巢畸胎瘤术后1例,输卵管脓肿清除术后1例。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年龄、病程及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观察组:月经来潮后,静脉滴注西药氧氟沙星100 ml、替硝唑200 ml,2次/d,同时微波照射0.5 h,2次/d;月经干净后中药灌肠。处方:蒲公英、鱼腥草、紫花地丁、黄芩、黄柏各30 g,鸭跖草、红藤各40 g,败酱草20 g,三棱、莪术各15 g,延胡索12 g,加水浸泡30 min,文火浓煎至120 ml左右,待温度30°~40°时,纱布过滤后保留灌肠,用一次性输液器,灌肠时将输液器的主管、排气管插入药瓶内,挂于输液架上,拔去输液针头。用软皂棉球润滑输液管及肛门周围,将输液管缓慢插入肛门约10 cm,调节滴速,大约30 min滴完。灌肠宜在晚上临睡前进行,保留至次晨则更好。1次/d,7 d为1个疗程;②对照组:月经来潮后单纯静滴氧氟沙星100 ml、替硝唑200 ml,2次/d,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

    1.3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均有慢性盆腔炎的症状,如一侧或两侧下腹部疼痛、坠胀、腰痛、带下量多、月经失调、性交痛等。妇科检查有不同程度的子宫、附件压痛,宫颈举痛,子宫活动受限,附件区增厚、包块等。B超提示不同程度的盆腔积液,附件区有包块和输卵管增粗。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B超检查附件区包块及积液消失,停药6个月后不复发;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正常,B超检查附件区包块缩小1/2以上,盆腔积液最大直径缩小2/3以上;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B超检查附件区包块缩小不足1/2,盆腔积液最大直径缩小1/3 - 2/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50例,痊愈28例(56.0%),好转12例(24.0%),有效7例(14.0%),无效3例(6.0%)。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治疗40例,痊愈16例(40.0%),好转8例(20.0%),有效6例(15.0 %),无效10例(25.0%)。有效率为(75.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引起盆腔生殖器炎症的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现性传播的病原体亦渐多,如淋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疱疹病毒等,急性期时广谱抗生素及药敏试验后对症应用有效抗生素,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若治疗不彻底或再次感染,可转成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为急性盆腔炎患者未彻底治愈或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日久所致。现代医学认为,盆腔炎是因产后或人工流产后,或宫腔内手术后以及宫内节育器、经期卫生不洁、不洁性生活等使病原体侵入,或由临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所致,其基本病理改变为盆腔内炎性渗出,器官粘连,局部组织瘢痕增生[2]。慢性盆腔炎属中医“症瘕”、“不孕”、“痛经”等范畴。临床上慢性盆腔炎以湿热瘀结证最为多见。盆腔位居下焦,易受湿浊病邪侵袭而为患,当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正气不足,或素体禀赋不足难以抗邪,湿浊邪毒乘虚而入,蕴结下焦,邪与血气相搏,日久瘀化为热,热毒内炽而发为盆腔炎。治疗中热易消而湿难除,湿邪易滞留冲任、胞宫而转为慢性盆腔炎。同时因妇人以血为本,以肝为用,其生理特点常为肝郁血虚,肝郁则内火易生,又与滞留之湿邪交结成湿热。日久则产生瘀结。现代医学通过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腹腔液成分变化的研究,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存在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激活的免疫细胞过多的分泌一系列炎性介质,如抗体、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促进盆腔结缔组织及纤维组织的进一步增生而加重病情[3],而通过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微循环、血液、流变的研究,发现患者多表现高粘滞血症状态和微循环的异常改变[4],从微观上揭示了慢性盆腔炎“血瘀”证的实质。治疗慢性盆腔炎应在月经期进行,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是:月经期宫腔内及阴道内pH值的改变及流血使细菌繁殖活跃,月经期用大量的抗生素可使细菌消灭在繁殖前或繁殖期;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形成新的内膜,可使感染的内膜剥落,从而生长出新的无感染的内膜;月经期盆腔充血,使得药物利于渗透。

    慢性盆腔炎的感染致病菌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及淋球菌,在临床上采用经期静滴对这些细菌敏感的氧氟沙星、替硝唑等,取得一定疗效。但慢性盆腔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炎性渗出、粘连和结缔组织增生,甚至形成大小不等的肿块,抗菌药物到达炎症部位的量很少, 且长期使用抗生素易致耐药菌产生及二重感染。本观察组除静脉点滴西药抗生素外,还给与患者中药灌肠加微波治疗,灌肠使用的药方有清热利湿解毒化瘀,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微波温热的良性刺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缓解组织粘连增生。内外合治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比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临床观察还表明,此法避免了长期口服或静脉用药而引起的毒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因此,西药静滴配合中药灌肠加微波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3.

    [2] 孙慧谨,江芹,吴德霞.慢性盆腔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中国微循环,1999,3(1):49-50.

    [3] 赵俊娟,裴颖.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2):128.

    [4] 王玲娟.慢性盆腔炎愈后康复治疗与甲襞微循环的相关性探讨.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17(2):39., 百拇医药(武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