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391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及方法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9期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

    做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及方法是提高儿科护理工作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技能。如果不能及时穿刺成功,将直接影响到对小儿的抢救与治疗,造成患儿家长及医生的不满。为此,我在附院儿科工作近20年运用解剖知识结合临床实际经验,摸索出了一套对于小儿在静脉穿刺、临床给药过程中特有的穿刺技巧,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达98%以上,有效地保证了小儿抢救与治疗的顺利进行。现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及操作方法总结如下。

    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

    1.1 静脉与针头的选择 静脉应选择在皮表暴露清楚,位置又比较容易固定,其直形段长于针头1/2者。选择顺序,一般为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等其他静脉。针头型号,视穿刺部位的血管粗细不同,选择41/2~51/2。

    1.2 穿刺光线强弱要适度 光线的明亮度和照射角度直接影响静脉的穿刺。充足的自然光是一种理想的光线,静脉显露清楚,操作者眼睛既不会眼花,也不易疲劳。在光线暗淡的病房、阴雨天和夜晚,应借助于灯光,但日光灯和节能灯一般不适于用作静脉穿刺;最好用150 W灯泡,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其高度距穿刺静脉45~50 cm最合适。

    1.3 穿刺前应区别静脉和动脉 小儿头皮静脉分支多,有些静脉还有动脉伴行。因此,穿刺过程中,一定要把动脉和静脉区别开。动脉最大的特点是有搏动,其次管壁厚,不易压瘪,易滑动,穿刺时误入动脉回血为鲜红色,管腔内压力较高,血流会逆流,而使药液不能进入血管,如向血管内推注药液,可见局部呈苍白的树枝状,而且患儿可出现痛苦貌或哭叫。静脉无搏动,管壁薄,易固定不易滑动,回血暗红色,注入药物患儿无异常反应。穿刺时,一旦误入动脉,应立即拔除针头并按压止血。

    1.4 操作者的心理素质 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正常、稳定、轻松、自信的情绪,多与小儿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患儿家长的信任感。

    2 头皮静脉的穿刺方法

    2.1 直刺法 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保持10°~45°角,针尖斜面向上,通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

    2.2 斜刺法 对较长的静脉,下针时应紧贴静脉管壁旁刺入皮下。对较短或弯曲静脉,穿刺部位宜距静脉约1~1.5 cm,针头与皮肤保持20°~30°角,将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在皮下潜行0.8~1 cm后,再刺入静脉,此法的优点:①可防止在针刺入皮肤时因用力稍大,刺透皮肤下面的血管,造成皮下出血;②针头在皮下部分少时,由于缺乏固着力针头易摆动,甚至刺破血管;针头在皮下部分较多时,皮下固着力强,因此可防止针头摆动;③头皮静脉与皮肤之间的间隙很小,若针头在静脉上直接刺入皮下向前潜行,针尖极易划破血管。

    2.3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的穿刺方法 对头皮静脉看不清的肥胖患儿,可根据静脉的解剖部位,运用手指触摸体会静脉在皮肤上沟痕感觉,以确定欲穿刺静脉的部位及走向。例如:在额骨正中和沿着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即找到了额静脉;从颧弓根稍上方向上触摸到沟痕感,即找到了颞浅静脉;在耳廓的后方用手触摸有沟痕感,即找到了耳后静脉。在相应静脉的部位触及明显沟痕感时,即可进行穿刺,穿刺时针头应与皮肤呈10~15°角进针,进针时速度不可过快,见到回血后再向前进针少许方可固定。穿刺时感觉到有落空感,但见不到回血,不要轻易拔针,此时可向后挤压一下输液管道,若仍无回血,再考虑重新穿刺。

    2.4 一针多向静脉穿刺法 头皮静脉分支很多,且互相沟通交错成网,因此无论是向心或离心方向皆可穿刺。一针多向静脉穿刺就是在头皮静脉的分支会合处进针,针头从一个进针口,可以依次向各分支穿刺。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选用41/2号针头,以左手拇指及食指分别固定穿刺静脉的两端,右手持针从静脉分支会合处的中点刺入皮下,然后沿着其中一分支静脉平行缓慢刺入血管;若一支静脉穿刺失败,则用左手拇指固定皮肤,缓慢退出针头斜面至皮下,转向另一分支静脉进行穿刺。

    2.5 头颅骨缝间静脉穿刺法 小儿头颅沿着其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有的则只能摸到骨缝而看不到血管的走行,只能凭手的感觉去触摸。操作时,用左手的拇指或食指摸清骨缝的走行,然后剃去面积约10 cm×12 cm的头发,常规消毒后,右手持针,沿着骨缝,从45°~60°角刺入皮内0.5~1.0 mm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到回血即可成功,如刺入后无回血,可考虑过深或过浅,偏离了骨缝。这时可将针头退回原皮内,重新进行穿刺。婴幼儿头颅骨缝比较明显,缝间静脉也较其他头皮静脉粗、直。因此,①骨缝间静脉穿刺容易掌握,成功率高;②输液时不容易外渗;③容易固定,且固定后牢固;④血运充足,血管恢复快利用率高。

    2.6 发热、腹泻患儿头皮静脉的选择与进针手法 患儿因发热、腹泻,出汗多,饮水少而引起脱水,导致血液浓缩,皮肤弹性差。此类患儿静脉为空虚静脉,血管不充盈等状况,使小儿本来就纤细的血管更细小。由于血液浓缩,内径太小,穿刺静脉时会觉得头皮针进入血管有落空感,却不见回血或回血很慢,这样就增加了穿刺难度。笔者掌握以下3点进行操作会大大提高成功率:①选择适当的血管:尽量选择浅表、活动度小、较固定的静脉,如:颞浅静脉、眶上静脉,此

    位置静脉周围组织较密集,脂肪层极薄,血管虽细、浅表,但穿刺容易成功;②穿刺时反复捏、挤、压血管,使血管扩张,皮肤不能绷得过紧,缓慢进针,动作要轻稳不易过猛;③进针手法可采用斜刺法: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1.0~1.5 cm处以20°~30°角进入皮肤,再挑起皮肤以5°~10°角进入血管。穿刺时切忌过速,否则易穿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当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同时见回血后,不宜再进针,直接固定;当穿刺静脉有落空感,未见回血,不位可继续进针,否则血管就容易被穿破,如遇到这种情况,用左手挤压输液器软管,针头前面皮肤无隆起现象则证实穿刺成功[1]。

    2.7 固定方法 穿刺成功见回血,及时固定针头是非常重要的,穿刺成功后,左手示指和中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绕圈后用1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绕圈范围要适宜,过大容易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过小易折,造成阻塞。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2]。可将输液管前端固定于穿刺部位同侧耳廓上。因为耳廓无汗腺分布,利于固定,并嘱家长以喂奶姿势从穿刺部位对侧抱住小儿,将小儿的一手抱于腋下,扶住另一只手,防止小儿扯掉输液针头。常规固定的时候一定注意双手的配合,右手拿胶布左手手指配合粘贴,而且尽量将胶布集中粘贴,固定好后再将长的胶布绕头固定,根据情况可直接固定或者交叉固定在针头上面的胶布上。

    3 总结

    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成功率,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不要有畏难情绪,向家长说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难度,同时要有穿刺成功的信心,沉着而稳定的情绪,有条不紊地进行穿刺。关键在于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掌握娴熟的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及方法,才能更好的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得到患儿家长的认可,提高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张红艳,董美华.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临床分析.临床护理杂志,2007,6(1):68-69.

    [2] 郭永红,舒慧芝.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23(2):304-305. (马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