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2期
编号:11932114
成人肠套叠6例治疗分析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22期
     2004年07月至2009年8月我院共收治成年人肠套叠6例,均行手术治疗,恢复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供6例,其中女性4例,男性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4岁,平均41.5岁。均以阵发性腹痛为主要症状,病程最长达半年,最短6 h,腹痛发作时自我扪及包块4例,腹痛缓解后包块消失。均伴有恶心、腹胀,有呕吐胃内容物5例,肛门排气减少或停止。无果酱样血便。2例平素有大便异常,表现为便秘、腹泻交替,混有少量粘液血便,体重有减轻。检查腹部压痛以右侧中下腹为主,扪及腊肠样条形包块5例。辅助检查:B超见右侧中下腹可疑包块呈“同心圆样”改变。CT示右侧中下腹见条形包块,呈“杯口样”改变,有两例高度怀疑结肠癌。

    1.2 6例在术前均诊断肠套叠,完善术前准备后手术治疗,术中进一步明确肠套叠诊断,其中升结肠癌1例,回盲部癌1例,回盲部恶性淋巴瘤1例,麦克氏憩室2例,阑尾炎1例。
, 百拇医药
    1.3 治疗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胃肠减压后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手术取右侧腹直肌切口。术中见回结型肠套叠5例,结肠套叠1例,均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近端肠管扩张明显,有三例腹腔内渗液较多,色清,未见套叠肠管发黑坏死。升结肠癌及回盲部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回盲部恶性淋巴瘤行部分肠管切除术,麦克氏憩室及阑尾炎行局部病变切除。术毕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予调节水电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切口均一期恢复。2例结肠癌标本病理检查均为腺癌,已浸润至浆膜外,均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FU联合化疗,1例存活5年,1例术后三年,目前存活质量较好。回盲部恶性淋巴瘤术后随子女回老家,失去随访。2例麦克氏憩室及1例阑尾炎患者均随访二年。所有随访患者未有肠套叠复发。未有腹腔内脓肿及肠粘连发生。 2 结果

    上述6例患者均为成年人,术前诊断肠套叠,经手术治疗诊断肠套叠诊断且证实存在原发病灶,对原发病灶作出切除处理后100%未再有肠套叠复发,且对于原发灶恶性肿瘤有了较为及时的治疗,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生存。
, 百拇医药
    3 讨论

    所谓肠套叠为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腔内。其发生常与肠管解剖特点如回盲部活动度过大,病理因素(如肠息肉、肿瘤)以及肠功能紊乱、蠕动异常等有关系。按照病变部位分为回盲部肠套叠、小肠套叠、结肠套叠,其中以回盲部套叠最为多见。肠套叠80%见于2岁以下小儿,典型三大症状为:腹痛、腹部包块、果酱样大便。检查可见右侧中下腹扪及腊肠样痛性包块,钡剂灌肠或CT能确诊。小儿肠套叠无明显病理因素,90%以上可通过空气压力灌肠达到复位,但如不能有效复位或病程超过48 h,极易出现套叠之肠管发黑坏死伴发腹膜炎。但综合上述情况,可见:(1)该组病例均为成年人,发生肠套叠均有原发性病理因素,经手术治疗方得到治愈。这与外科教科书提示成年人肠套叠多有引起肠套的病理因素,一般主张手术治疗相符。(2)成年人肠套叠的病理因素多样化,且不能排除肠道恶性肿瘤可能,本组恶性肿瘤发生率达50%,故应尽早手术治疗,并根据术中所见及术后标本病理情况作相应的辅助治疗。(3)本组肠套叠以回结型肠套叠为主,与外科教科书相符。(4)小儿肠套叠多有果酱样大便且病程超过48 h易发生套叠肠管坏死,但该组所有病例均无果酱样大便,且有一例反复发作腹痛伴腹部包块达半年,术中未见肠管坏死,可能与成年人肠套叠多呈不完全性肠梗阻有关,故症状较轻。且发作时多能缓解,但其后因病理因素的存在,易反复发作。(5)临床上部分肠套叠患者并不能扪及腊肠样肿块,可能与较少肠管套叠或患者腹部脂肪较多有关。(6)该组病例手术时见腹腔内渗液较多,术中要加强冲洗并常规放置引流,以利炎症渗液的引流,减少肠粘连。本组所有病例未有肠粘连发生,可能与次有关。

    本组病理例数较少,总结的内容可能有失偏颇,但从上可看出,成年人肠套叠均有原发性病理因素,应积极手术治疗,并根据具体病因作出相应的手术方案,以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http://www.100md.com(陈建丰 孙国良 毛叶飞 刘军 钱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