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1952670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5日 王万群
第1页

    参见附件(689KB,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33例用中西结合辨证论治肝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肿瘤染色范围减小,肝动脉门静脉短路部分消失或减轻,肝动脉受压移位明显减轻。术后CT扫描可见碘油聚集肿瘤区,与术前CT对比,肿块缩小,腹水减少。结论 表明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肝癌有一定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PL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死亡率为20.37/10万,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原发性肝癌病情凶险,发展迅猛,中晚期肝癌因疗效差,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西医认为主要由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饮用水污染,以及化学致癌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治疗以手术、放化疗及生物治疗为主。中医根据其症状和体征,将其归属到“肝积”、“瘕”,“攻坚”,“下血积”、“积聚”、“臌胀”、“痞气”、“癖黄”等范畴。近年来由于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改进,肝癌预后已有一定改善。围绕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一直方兴未艾,渐趋深入。我科从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33例,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33例患者,男21例,女12例,年龄在41~57岁,Ⅱ期患者7例,Ⅲ期患者21例,Ⅳ期5例,单病灶14例,肿块最大直径8~12 cm;发病例18例,肿物最大直径2~5 cm,门脉癌栓1例(B超提示有血流),腹水者3例,AFP阳性26例。33例患者均经B超、CT或MRI影像学检查,均做甲胎蛋白测定,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其中9例穿刺活检得到病理学检查确诊,2例腹水查到癌细胞确诊。根据国际抗癌联盟肝癌TNM分期,所有病例均属Ⅱ~Ⅳ期,最肝肿物10 cm×13 cm,最小肿物2 cm×4 cm,卡氏评分60分以上,预期生存期超过2月。

    1.2 方法 介入性区域灌注、栓塞:本组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腹腔肝动脉造影。根据肿瘤的部位及供血动脉,选择性地将导管插入肝固有动脉或分支,尽量插入肿瘤供血动脉,经导管注入稀释的表阿霉素30 mg、丝裂霉素10 mg、5-FU1000 mg;并用碘化油7~25 ml与表阿霉素20 mg、丝裂霉素10 mg混合乳剂行肿瘤区域末梢栓塞。栓塞后1~10周行肝区CT扫描,了解肝癌区碘油积聚和肿瘤大小变化[1]。

    介入治疗后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5 d,并口服中药固本饮。该方由太子参、云苓、白术、甘草、白扁豆、陈皮、当归、黄芪、枣仁、远志、龙眼肉、郁金等药组成。若患者有热象,加知母、芦根、双花;兼有瘀象加灵脂、蒲黄;湿象较重加泽兰、扁蓄、藿香,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

    作者单位:473000南阳医专附属中医院

    2 治疗效果

    本组33例经治疗后复查动脉造影,见肿瘤染色范围减小,肝动脉门静脉短路部分消失或减轻,肝动脉受压移位明显减轻。术后CT扫描可见碘油聚集肿瘤区,与术前CT对比,肿块缩小,腹水减少。

    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体重增加,食欲增强,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明显好转,全血分析血细胞在正常范围。定期AFP检查显示患者的AFP值术前高于400 U,术后下降至20~100 U。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因其症状常隐匿,临床确诊时已有90%以上为中晚期患者。化疗收效甚微,故治疗多以中医中药为主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当前,在癌症治疗中,我国正在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既充分发挥现代肿瘤治疗作用,又运用中医中药特点,发挥两个优势,使近期与远期效果都有很大提高。据现代药学研究,(1)某些中药本身含有抗癌作用。如猪苓、茯苓中的多糖,白术中的挥发油,半边莲、生薏苡仁等。许多补虚扶正药亦有抗癌作用,只有抗肿癌活性物质如女贞子、山萸肉、参三七、刺五加等。斑蝥的有效成分是斑蝥素对小鼠腹水型肝癌及实体网织细胞肉瘤亦有抑制作用。(2)临床研究表明,扶正固本法能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及延长生存期。(3)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2](4)提高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中医扶正补虚治疗,使细胞和体液免疫指标明显改善。

    总之,在肝癌治疗全过程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将中医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与现代医疗技术有机结合,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各种治疗手段,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可提高放、化疗的敏感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毒副作用,减少肝癌转移和复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8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