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5期 > 正文
编号:11950197
红霉素与细胞被膜的临床关系及应用情况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5日 戚颖
第1页

    参见附件(1451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红霉素在多种感染中的应用,同时对其与细菌细胞被膜之间的关系和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将我院100例感染患者在临床应用红霉素抗菌治疗后,对其临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我院100例不同病菌感染患者,口服红霉素肠溶片39例,静滴乳糖酸红霉素61例。不同给药途径应用红霉素后:显效58例占58%,有效35例占35%,无效7例占7%。结论 霉素为抑菌剂,但在高浓度时对某些细菌也具杀菌作用,可透过细菌细胞膜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关键词】 红霉素;细胞被膜;临床转归

    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能快效抑菌的抗生素,其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致使细菌合成细胞壁的过程停止,生长代谢处于静止状态[1]。主要应用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对某些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及螺杆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细菌生物细胞被膜(B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一种保护性物质,通过调节细菌代谢状态降低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能有效阻止药物透过被膜使直接与菌体接触的抗菌药物浓度降低,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固体表面而形成的膜状物,其组成为细菌分泌多糖蛋白复合物(GLX),将自身克隆包绕其中。现将我院100例感染患者在临床应用红霉素抗菌治疗后转归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100例感染患者,其中男63例,女37例,男女之比约为1.7:1,年龄在8~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2岁。

    1.2 疾病分类 耐药青霉素金葡菌所致的多种严重感染16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28例,军团菌肺炎11例、支原体肺炎30例、其他15例等疾病,红霉素是首选药。

    1.3 用药途径 红霉素肠溶片,口服,一般感染患者,成人1~2 g/d,分3~4次服用。军团菌病患者,2~4 g/d,分4次服用。小儿按体重30~50 mg/(kg•d),分3~4次服用。乳糖酸红霉素,静滴,成人1 g~2 g/d;儿童20~30 mg/(kg•d),分2~3次。

    1.4 药理作用 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葡萄球菌属(耐甲氧西林菌株除外)、各组链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均具抗菌活性。奈瑟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氏菌等也对本品敏感。本品对除脆弱拟杆菌和梭杆菌属以外的各种厌氧菌亦具抗菌作用。对军团菌属、胎儿弯曲菌、某些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属和衣原体属也有抑制作用。

    1.5 临床转归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病原体检测阴性等;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退,病原体检测弱阳性等;无效:患者无明显好转,病原体检测阳性。

    1.6 不良反应 红霉素最普遍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可致胃溃疡和胃出血,不良反应与用药剂量大小有关。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肝脏损害等,静注或静滴乳糖酸红霉素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静注发生的可能性较多。

    1.7 方法 将我院100例感染患者在临床应用红霉素抗菌治疗后,对其临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2 结果

    2.1 将我院100例不同病菌感染患者,在不同给药途径应用红霉素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不同给药途径治疗100例不同病菌感染患者分析(例)

    严重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其他合计

    口服413211939

    静滴1215919661

    总结,我院100例不同病菌感染患者,口服红霉素肠溶片39例,静滴乳糖酸红霉素61例。

    2.2 我院100例不同感染患者,在不同给药途径应用红霉素后临床转归情况分析,见表2。

    表2

    100例感染患者应用红霉素后转归情况(例)

    严重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其他合计

    显效917521658

    有效5849735

    无效212027

    总结,我院100例不同感染患者,在不同给药途径应用红霉素后:显效58例占58%,有效35例占35%,无效7例占7%。

    3 讨论

    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系抑菌剂,但在高浓度时对某些细菌也具杀菌作用。可透过细菌细胞膜,在接近供位(“P”位)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成可逆性结合,阻断转移核糖核酸(t-RNA)结合至“P”位上,同时也阻断多肽链自受位(“A”位)至“P”位的位移,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有以下几点:①生物被膜的屏障作用;②生物被膜菌特殊的生理状态;③细菌密度感应系统的作用;④分泌抗生素灭活酶,启动抗生素外排泵;⑤对抗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⑥对各区域生物被膜菌不同耐药基因的表达[2]。

    细菌以其菌毛通过非特异性的电引力或疏水作用与生物材料表面相结合是生物膜形成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3],接着便是细菌分泌胞外多糖与基质牢固结合,使粘附更为牢固而不可逆。一旦细菌大量产生胞外多糖聚合物,在细菌之间及细菌与生物材料之间形成更多的键,粘附其上的细菌继续生长、分裂,从而产生由多聚糖包围的细菌生物膜。

    生物被膜形成后,其致病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生物被膜碎片不断脱落释放出浮游菌,导致感染持续或反复发作。常规抗感染治疗不能杀灭被膜深层的细菌,于是被膜成为感染源,导致感染反复发作。②在肺囊性纤维化等疾病中,生物被膜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损伤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随着对细菌生物细胞被膜(BBF)性质越来越多的了解,为制定BBF感染治疗方案提供了很好的证据。由于BBF的存在,生物被膜菌能够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和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成为潜在的感染源;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其他诱因条件下BBF 又大量繁殖,从而造成感染的反复发作[4]。因此,BBF相关感染疾病的防治十分棘手,目前主要通过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和对已形成稳态的生物被膜用能透过它的杀菌剂来治疗[5]。

    我们在应用红霉素时不应饱餐后即服,因饱餐后即服红霉素食物降低胃的排空速率,延长了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增加了红霉素在胃中的分解失效;同时饱餐后食物妨碍红霉素的正常吸收,因食物对红霉素分子有吸附、螯合作用,这也减少了红霉素的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与红霉素共存时,可氧化成二硫化物,从而降低红霉素的疗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5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