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5期 > 正文
编号:11950214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7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5日 张顺军 翟文辉
第1页

    参见附件(1473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69例采用硝酸脂类联合应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2例在溶栓开始60 min时出现死亡而无法进行再通,脑出血死亡1例,5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对照组脑出血死亡4例,急性心力衰竭死亡3例,10例出现心律失常。其余患者均完成治疗,康复出院,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溶栓治疗可恢复心肌灌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有效措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尿激酶;溶栓;硝酸脂类;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多由于冠状动脉血栓急性形成,导致心脏供血急剧减少或血流中断,使心肌严重缺血时间过长。该病起病急、发病快、不宜缓解,患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因此,早期畅通血管、消除梗阻,恢复心肌灌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是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我院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1月对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将临床观察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9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45~71岁,平均50.5岁,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69例,男36例,女33例,年龄39~70岁,平均43.1岁,采用硝酸脂类联合应用。所有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AMl诊断标准,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前区绞痛,大汗淋漓,心慌等症状。持续胸痛超过30 min,心电图显示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肢体导联抬高0.1 mv,胸导联抬高0.2 mv,S-T段抬高明显,发病时间12 h内无溶栓禁忌证。其中广泛前壁梗死67 例,下壁梗死51 例,前壁梗死6 例,后壁梗死 15例。排除肝、肾功能不全。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卧床休息,镇静止痛吸氧。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心肌酶、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肝肾功能。所有患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3 d后改为75~100 mg/d长期服用,对照组服用硝酸甘油20 mg、消心痛10 mg舌下含服,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治疗组应用尿激酶150万U加入0.9%氯化钠100 ml中30 min静脉滴注完成。溶栓后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以后2次/d,连续5~7 d。认真记录患者胸痛的减轻程度和缓解时间,间隔1 h做心电图一次,并在溶栓后6、8、12、24 h查心肌酶。溶栓时注意有无出血征象[1]。

    1.3 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的临床指标 参照急诊心脏病学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冠状再通间接判定指标,①溶栓后2 h胸痛症状消失;②溶栓后2 h心电图ST段迅速下降≥50%,出现短暂的再灌注心律失常;③心肌酶峰值提前,血浆CK、CK-MB峰值前移至起病14 h内[2]。

    1.4 疗效判定 ①显效:心前区疼痛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S-T段迅速下降,心前区疼痛基本消失,一周内无再次发作;②有效:心前区疼痛症状减轻,心电图检查S-T段下降好转,一周内发作次数减少;③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发作频繁,心电图检查无改变,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或脑出血死亡。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治疗效果治疗组(尿激酶溶栓)对照组(硝酸脂类联合应用)

    显效4228

    有效2126

    无效48

    死亡37

    总人数7069

    总有效率90%78.3%

    两组进行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2例在溶栓开始60 min时出现死亡而无法进行再通,脑出血死亡1例,5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对照组脑出血死亡4例,急性心力衰竭死亡3例,10例出现心律失常。其余患者均完成治疗,康复出院,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常急性发作,患者常感到心前区剧烈疼痛、心慌。大汗,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患者生命。心肌梗死的发生多由于心肌细胞与冠状动脉之间血流减慢或堵塞引起冠状动脉的狭窄和硬化,血栓急性形成,导致心脏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长时间严重缺氧,冠脉管腔狭窄、收缩。因此,早期使血管畅通,消除梗阻,恢复心肌灌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溶栓治疗主要是使冠脉再通、恢复冠脉灌注,改善心脏功能,使堵塞血管的栓子畅通,减少梗死范围。据临床报道,在发病6 h内溶栓效果好,疗效可靠,溶栓在发病24 h内均可,尽量抢救梗死部位的心肌和心肌周围未坏死的组织。溶栓治疗临床效果虽好,但不良反应严重,并发症较多,在治疗前应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正确掌握溶栓的剂量和程度,减轻患者痛苦[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7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