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7期
编号:11948952
高血压药物时间治疗学在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及宽脉压中的应用-附112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27期
     【摘要】 目的 观察改变给药时间对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对血压昼夜节律,脉压,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及左心功能参数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有效控制血压,恢复昼夜节律提供治疗参考。方法 选择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112例,全部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符合非杓型高血压诊断者60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和引达帕胺治疗对照组,替米沙坦组30例于下午7时给药80 mg,1次/d。引达帕胺组22例于上午7时给药2.5~5 mg,1次/d,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血压昼夜节律,脉压及左心室参数和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替米沙坦组优于引达帕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昼夜节律替米沙坦组优于引达帕胺组,替米沙坦组能显著减轻左心室肥厚;结论 替米沙坦能明显降压及缩小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可恢复非杓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明显减少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

    【关键词】 时间治疗学;非杓型高血压;中老年;宽脉压;左心室肥厚
, http://www.100md.com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后者是中老年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传统的观念认为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显著改变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非杓型高血压,脉压增宽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其预测作用强于动脉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本文根据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选择合适药物和适当时间给药,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24 h控制血压,维持正常血压节律的目的[2]。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112例,全部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符合非杓型高血压诊断者60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和引达帕胺治疗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所有入选的病例经检查无明显的靶器官损害,均未接受过降压药物治疗或停用降压药4周以上。替米沙坦组30例于下午7时给药80 mg,1次/d。引达帕胺组22例于上午7时给药2.5~5 mg,1次/d,实验期间禁用其他影响血压的药物。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血压昼夜节律,脉压及左心室参数和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变化。
, http://www.100md.com
    1.1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标准差(x±s),差异显著性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差异显著性采用四格表 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

    纳入观察的112例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发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60例患者中,合并左心室肥厚者40例(76.9%);血压昼夜节律保存者52例中,合并左心室肥厚者12例(23.1%)。提示非杓型血压者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杓型血压者(P<0.05);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替米沙坦组优于引达帕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昼夜血压的差值替米沙坦组明显大于引达帕胺组(P<0.01)。在疗程结束时两组的平均血压(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全天,白天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控制在目标值范围内(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两组降压达标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替米沙坦组患者,接受治疗12周后昼夜节律恢复者22例(73.3%),治疗后昼夜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达帕胺组治疗12周后,血压昼夜节律恢复者9例(40.9%),治疗后昼夜平均血压差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恢复昼夜节律替米沙坦组优于引达帕胺组;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替米沙坦组合并左心室肥厚者24例。治疗12周后,患者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引达帕胺组合并左心室肥厚20例,治疗12周后患者室间隔和左心室厚度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人类的血压变化存在昼夜节律性。夜间血压变化均值比白天下降,大于10%时属生理性波动而称为杓型,反之则称为非杓型。大多数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波动情况与正常人相似,即夜间血压下降,称为“杓型者”。动态血压检测证实,约15%~20%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为非杓型高血压。其与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已被作为判断高血压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脉压增宽在预测心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方面较收缩压和舒张压更有价值。因此,降压治疗不仅要降低血压,还要按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原理和理论尽可能的纠正紊乱的昼夜节律和宽脉压。替米沙坦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类药物(ARB),大量的药理学及研究均证实:其在控制血压及其临床给药时间为一般上午给药。本研究采用晚7时给药的方法,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改变给药时间对中老年非杓型的降压疗效及对血压昼夜节律,脉压,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及左心功能参数的变化,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替米沙坦能明显降压及缩小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可恢复非杓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明显减少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为临床有效控制血压,恢复昼夜节律,保护靶器官提供了治疗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

    [2] 郭新胜,孙留涛.高血压药物时间治疗学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8,3(3) :41-4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