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33期 > 正文
编号:11974281
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25日 宋晓娟 张柏东 徐东辉
第1页

    参见附件(1336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发症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9年间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患者2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病率低,切口愈合好,住院时间短。结论 切口美观,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病率低,切口愈合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关键词】

    剖宫产术;手术方法并发症

    剖宫产是临床上处理难产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如何改进术式,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产科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是一种沿耻骨联合上pfannentiel皱壁做横形半圆状切口的剖宫取胎术。从80年代以来,国外从人体体表审美的角度,放弃腹部纵切口剖宫产术,推行普及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本文报道我院自1999年11月采取横切口剖宫产术200例与同期内纵切口剖宫产术20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9年11月至2008年11月间行横切口剖宫产术200例,均为孕足月初产妇。

    12方法 手术方法腹部皮肤常规消毒,铺巾,于耻骨联合上二横指,沿着下腹皮肤横纹弧形切开皮肤、皮下,长约10~12 cm;横行切开皮下脂肪及筋膜,用皮肤拉钩向两侧拉开脂肪至皮肤切口内侧,同法拉开筋膜,使皮下脂肪和筋膜层切口比皮肤切口长约10 cm,分离腹直肌,附着于耻骨联合上的腹直肌腱膜,视情况可以从中线向两侧剪开,减少切口张力,此时腹部切口形状像个底朝上的大碗形[2];用拉钩向两边拉开腹直肌,于膀胱顶上方一横指处横行剪开腹膜,充分暴露子宫下段;于子宫上下段交界处下2厘米,或于膀胱腹膜反折上约3厘米,做一横切口,亦称子宫下段高位剖宫产[3],切开子宫下段3 cm,以两示指向两侧撕开切口,露出较多羊膜后破膜,吸净羊水,继续向两侧撕开约10~12 cm,娩出胎儿及附属物,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娩胎头更容易[4];用2号可吸收线连续全层缝合子宫,不打结,即时回转以水平褥式缝合浅肌层及反折腹膜;用0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间断缝合皮下组织,用00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术后不需皮肤拆线。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的比较,见表1。

    22 并发症

    221 出血 两种术式术中出血量均介于200~300 ml之间,两项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2 术后病率与切口愈合 横切口术后病率为25%,切口I期愈合率为100%;对照组术后病率为74%,切口I期愈合率为9074%。

    223 术后腹胀 横切口5例,占25%,对照组26例,占13%。

    3 讨论

    本文认为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具有以下特点。

    31 从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纵切口比较无显著差异。术中钝性将腹直肌与前鞘分开,纵行

    

    分离腹直肌的方法,可避免损伤神经,减少了术中出血,使手术简化。

    32 此切口暴露膀胱及子宫下段充分,膀胱恰好位于切口正中,当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时,由于腹部切口位置低,切口上面有增大的子宫及左右圆韧带像一“屏障”将子宫下段与上腹腔分开,手术过程中无需排垫肠管,除个别因麻醉效果差,出现鼓肠外,整个手术过程中并不暴露肠管和大网膜等脏器。羊水及血液亦很少流入腹腔。对腹腔干扰小,术后病率及腹胀均低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相对较快。

    33 由于切口处皮肤张力线为横向分布,腹壁松弛,皮下脂肪相对较薄,缝合张力小,对合容易,缝合简单。适用于腹壁脂肪厚的孕妇,且不易形成切口疝。皮内缝合,不需拆线,切口I期愈合,观察切口呈01~02 cm宽纤细弧线,疤痕平状,与皮肤纹理走行一致,不影响腹部的整体美,易于遮盖。受术者坐、立位时,切口对合紧密,痛感轻微,有利于产后早期活动。减轻了产妇的痛苦和缩短了住院时间。

    34 该术式麻醉效果是很关键的。麻醉效果不佳时,在分离前鞘与腹直肌粘连中,因患者痛觉明显,而致腹直肌紧张,术野暴露较差,以致易发生取头困难。因此,良好的麻醉而致腹直肌松弛,是该术式顺利与否的重要条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3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