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1987043
手足口病心肌酶改变与体温变化相关性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5日 漆珊燕 刘镇元 叶小雪
第1页

    参见附件(2679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体温高低与心肌酶(TNI或CK-MB)的改变是否有正相关性。方法 将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432例手足口病患儿(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入院后予监测体温,将T<38.5℃为参照组,T≥38.5℃为实验组,进行心肌酶谱及TNI的监测,通过卡方检验了解心肌酶(TNI、CK-MB)的改变与体温变化有无相关性。结果 入院患儿T≥38.5℃有188例(男92例,女96例),其中CK-MB或TNI升高的有14例,正常174例,升高机率7.4%;T<38.5℃有244例(男123例,女121例),其中CK-MB或TNI升高的有23例,正常有221例。升高机率9.4%。结论 通过卡方检验a=0.05,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手足口病;心肌酶;体温

    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CA16)和肠道病毒71(EV71)经多种途径传播而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部皮疹为临床特征的儿童急性传染病,该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病例一周内痊愈,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因病情急剧发展而致死亡[1]。有文献报道,该病不仅可引起心肌损害,亦有并发爆发性心肌炎导致死亡的报道[2,3]。近年发现,许多手足口病的死亡病例,在死亡之前均伴有高热病史,作者希望通过,对体温的高低与心肌酶(TNI、CK-MB)改变的相关性的分析,了解在该病暴发期间,是否可以通过监测体温这一较简易的方法来筛查可能并发心肌炎的危重患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3月1日至2010年3月1日收治432个手足口病患儿,女213例,男219例,住院期间监测体温,将T<38.5℃为参照组,T≥38.5℃为实验组,患儿T≥38.5℃有188例(女92例,男96例),其中CK-MB或TNI升高的有14例,正常174例;T<38.5℃有244例(男123例,女121例),其中CK-MB或TNI升高的有23例,正常有221例。其中心电图异常的有6例(ST-T异常、房室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律失常),无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病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诊断标准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

    1.3 方法

    1.3.1 将我院自2009年3月1日始至2010年3月1日所有收治的手足口患儿自入院起监测体温及定期复查心肌酶(TNI、CK-MB)。

    1.3.2 体温的测定入院后统一用腋式体温计测量腋温,测量时间为5~10 min,每天常规测4次,每6小时1次,如有体温波动则随时监测。当体温≥38.5℃时予马上复测,以排除测量误差,造成无效体温。任何一次有效体温≥38.5℃者,则归入实验组,<38.5℃者则为对照组。

    1.3.3 心肌酶的测定 所有患儿入院后予常规化验心肌酶五项(HBD、LDH、ALT、CK、CK-MB)及TNI,经治疗3 d后再复查,两次化验中任意一次CK-MB或INT升高均视为心肌酶升高。

    2 结果 

    2.1 将患儿入院后依据所测腋温分为实验组(T≥38.5℃);对照组(T<38.5℃),依据两组所检验的心肌酶(CK-MB或TNI)计算每组心肌酶升高的患儿的比例。其结果见表1。

    2.2 应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的升高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由表1可推算出表2。

    2.3 计算结果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α=0.05水准分析,两组患儿心肌酶升高机率不同不排除抽样误差所致,与体温的高低无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手足口病(HFMD)为儿科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自1981年在上海首次发现此病后,曾多次在我国小范围暴发流行。近几年,该病出现较大范围暴发流行趋势,且由EV感染并发心肌炎的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亦在逐年增多。据报道,2005年5-8月期间我国山东招远市128例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中,有3例因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目前,EV病毒的检测周期为2~4周。而很多重症病例还未等检测结果出来,就已经出现病情恶化而死亡。因此,早期筛查重症病例,积极治疗,是目前临床急需积极解决的问题。暴发性心肌炎是手足口病致死并发症的其中一种,其心肌损害的机制可能系病毒及其毒素在疾病的早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毒症,病毒侵入心肌细胞进行繁殖,直接损害心肌或由毒素作用引起心肌病变,可从心肌炎患儿的鼻咽冲洗物或粪便中和抗体4倍以上升高,从并发心肌炎死亡病例的心肌细胞中直接分离出病毒,并可见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在心肌组织上找到特异性抗原,这些有力地支持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的学说[4]。病毒性心肌炎轻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重者可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在临床工作中,对精神萎靡、胸闷、气短等心前区不适、心音低钝等表现的HFMD,应及早做心肌酶学,心电图等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心肌损害,以免延缓治疗。在心肌损害时,我们常用的指标为TNI及CK-MB。TNI为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其在血液中的含量是作为诊疗心脏病和其他急性冠状病状中心肌受损的良好指标。心肌同工酶(CK-MB)在心肌细胞含量高,心肌细胞受损时释放入血,对判断心肌受损有高度特异性,但HBD、CK、LDH、AST在体内分布较广,特异性差,其活力增高可有非心脏因素影响,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5]。本课题中收治的432例病例中有37例伴有TNI或CK-MB升高,其中心电图改变的有6例,无死亡病例。因近年发现,许多手足口病的死亡病例在死亡之前均伴有高热病史,作者希望,通过监测体温这一较简易的方法来筛查可能并发心肌炎的危重患儿,以减少患儿多次抽血化验的痛苦,并节约一定的基层医疗资源,且目前尚无相关文献报道。但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发热程度的高低与其并发暴发性心肌炎并无显著的相关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7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