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006658
Pentacam系统对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3914KB,3页)。

     1.2 诊断标准 临床期以及亚临床期圆锥角膜参照Rabinowitz诊断标准。临床期圆锥角膜:有近视、散光病史;视力下降;矫正视力<2.0;裂隙灯检查中以下体征至少1项阳性:角膜基质变薄、锥状向前膨隆、Fleischer环、Vogt线、上皮或上皮下瘢痕。角膜地形图检查示角膜前表面中央屈光度>47D;角膜中心下方3 mm处与上方3 mm处屈光度差值>3D;双眼角膜中央前表面屈光度差值>1D。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不满足临床期圆锥角膜诊断标准但符合以下标准:角膜中央的屈光度>46.5D;下方与上方3 mm角膜屈光度差值>1.26 D;同一患者双眼角膜屈光度差值>0.92D。

    1.3 检查方法 检查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软件版本2.73 r 19,德国Oculus),由操作熟练的技术人员进行测量,每眼连续检查3次,保留重复性良好的图像结果。分析参数时用最适球面作为参照面计算高度值,其中心定位选择浮动图形(Float),曲率半径统一设定为8 mm。分析指标包括角膜后表面最大高度、角膜后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角膜前表面最大高度、角膜前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角膜最薄厚度。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正常对照组、亚临床期及临床期圆锥角膜组患者各组之间的检查结果进行假设检验,样本均数比较用成组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分析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角膜前后表面4项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

    2 结果

    2.1 各组之间年龄的比较

    本研究各组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见表1。表1

    各组人数、眼数、性别、年龄分布

    

    组别例数眼数男女年龄(岁)

    正常对照组253017823.90±6.53

    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182012626.35±6.54

    临床期圆锥角膜组263318827.15±6.17

    2.2 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正常对照组、临床期圆锥角膜组角膜前后表面4项参数测定

    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正常对照组4项指标比较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4项指标比较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表2

    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正常对照组角膜前后表面4项参数测定(x±s

    

    组别后表面最大高度(μm)前表面最大高度(μm)后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D)前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D)

    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33.85±16.9014.90±7.9853.13±1.6143.27±1.19

    正常对照组14.90±4.758.03±4.3051.21±1.8142.10±1.43

    P值0.0000.0000.0000.003表3

    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临床期圆锥角膜组角膜前后表面4项参数测定(x±s)

    

    组别后表面最大高度(μm)前表面最大高度(μm)后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D)前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D)

    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33.85±16.9014.90±7.9853.13±1.6143.27±1.19

    临床期圆锥角膜组98.97±35.6646.12±20.1756.68±4.6146.21±2.56

    P值0.0000.0000.0000.000

    2.3 各组间角膜最薄厚度的测定 正常对照组、亚临床期和临床期圆锥角膜组角膜最薄厚度分别为(540±25)μm;(490±19)μm;(432±40)μm,角膜最薄厚度由正常对照组至临床期圆锥角膜组呈递减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角膜前后表面4项参数ROC曲线下的面积 结果显示:后表面最大高度、后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前表面最大高度、前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0.785,0.765和0.736。对亚临床期圆锥角膜诊断价值的大小依次为:后表面最大高度>后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前表面最大高度>前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

    3 讨论

    圆锥角膜是一种严重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很多患者早期以视力进行性下降、近视及散光度数不断加深为主要表现,角膜形态的改变并不明显,在裂隙灯下无阳性发现,角膜曲率仪测定也无明显异常[3]。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在眼科临床的应用为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传统的基于Placido盘设计的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所得的角膜曲率值是根据角膜前表面镜面反射角度换算出来的,同一位点角膜曲率值能由于测量方向和参考点的轴位不同而不同,导致曲率地形图不是唯一的[4]。同时测量范围受限,检查的可重复性较差,也使得此类角膜地形图仪对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筛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是以Scheimpflug光学成像原理设计,360°旋转式扫描,在2s内采集50幅图像,产生25000个真实高度点,能精确测量角膜表面高度,不受轴位、方位的影响[5]。Pentacam系统实现三维成像,能计算角膜上所有位点厚度,自动定位角膜最薄点,Pentacam系统比传统角膜地形图仪精确性更高,便于对亚临床期圆锥角膜进行诊断。

    本研究在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正常对照组、临床期圆锥角膜组的角膜前后表面4项参数的比较中,后表面最大高度、后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前表面最大高度、前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4项参数的变化趋势与圆锥角膜的发展程度相关。通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发现后表面最大高度在区分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正常对照组中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0.908),说明它能有效地区分正常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这一结果与国内学者相关报道[6,7]的结论相符。就后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而言,83.3%的正常对照组后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53D,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后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53D者达65%,因此当后表面最适球面屈光度>53D时,应结合其他指标考虑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可能。

    本研究的结果提示,Pentacam测量的某些角膜前后表面参数及角膜最薄厚度可以有效地用于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筛查,其中后表面最大高度的改变在圆锥角膜筛查过程中尤为重要。同时,本研究还提示,圆锥角膜的进展伴随着角膜厚度的变薄,Pentacam测量下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正常对照组角膜最薄厚度有显著性差异。但Pentacam测厚的精确性、可重复性和独自调查时角膜测厚的应用性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验证。

    参 考 文 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91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