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97952
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不良反应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5日 刘丽华
第1页

    参见附件(2427KB,2页)。

     3.2.2 治疗心力衰竭

    钙拮抗剂能扩张全身阻力血管,减轻后负荷,阻滞Ca2+内流入心肌细胞,减少细胞内钙负荷过重,保护已处于缺血状态的心肌。其长期使用抑制心肌,使本已降低的心脏收缩功能进一步下降,血液动力学恶化。另外钙拮抗剂可增加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素的活性,激活内源性神经激素系统,尤其是肾素3/4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产生缩血管反应和水钠潴留,这也是造成心衰加重的重要因素[3]。

    3.2.3 治疗心绞痛

    钙拮抗剂能抑制心肌兴奋时Ca2+内流,降低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并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动脉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广泛用于抗心绞痛。但近年有研究表明,钙拮抗剂引起的冠脉扩张只对明显由冠脉痉挛所致心绞痛特别有效,若用于其他类型心绞痛治疗则无效甚至有害。对劳累型心绞痛,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内膜下心肌供血,降低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和心率而降低心肌耗氧量。硝苯吡啶适于轻度左心功能不全者,伴高血压者更合适,如有反射性心率增快,可与β-阻滞剂合用。钙拮抗剂可减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适于心率快而心功能较好的患者。对变异性心绞痛,因可解除冠脉痉挛而治疗有效。防止突然停药致“停药综合征”使心绞痛复发。

    3.2.4 治疗心律失常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异搏定可抑制房室结传导,阻断房室结折返的室上性心动过速。静脉复律有效者,长期口服预防多数有效。与洋地黄相比,异搏定静注起效快,半衰期短,不影响以后必要的电复律。与β阻滞剂相比,异搏定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糖尿病及周围血管性疾病。但原有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 心房扑动或颤动:钙拮抗剂可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房扑动或颤动的心室率,但使心房扑动或房颤转复的成功率不高,作为房颤复律后维持用药疗效不明确。预激综合征:钙拮抗剂可抑制房室结传导,而对快反应的旁路作用不大,故对预激综合征合并窄QRS波室上速疗效较好。对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或房扑者,由于延长房室结传导,可能使激动经旁道下传频率增加,致心室率增快而诱发心室颤动,因此该类病例则应禁用。

    3.3 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不良反应

    钙拮抗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脸红、头痛、眩晕,同时也是导致被迫停药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钙拮抗剂主要通过其阻滞细胞膜上的慢通道而减少钙离子内流,从而促进血管平滑肌舒张,对动脉平滑肌的舒张作用最为明显,使外周阻力降低,降压作用明显。同时,该类药物对挛性收缩的动脉扩张作用更强,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由于上述原因,患者服用后可出现脸红、头痛、眩晕等不良反应。本组发生脸红、头痛、眩晕者共31例,占到了总不良反应的81.6%,与文献报告相近。不良反应多数在服药后1~4 d内出现,患者多数可以耐受,少数不能耐受者于停药后1~3 d内症状可以缓解,无须治疗。在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中,以恶心、呕吐多见,本组共4例,不需任何处理,停药后症状可以自行缓解。其发生机理可能是由于药物通过阻滞钙离子的生物效应,影响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能递质的传递而引起。在其他不良反应的3例患者中,出现水肿2例,其特点为大多出现在双踝部,但也有少数可出现在面部或其他部位,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消失。水肿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药物使血管扩张、血液再分配所致,与血管致密性差有关。出现心动过缓1例,研究认为,心脏慢反应细胞对钙拮抗剂最敏感,表现为自律性降低,心率减慢,延长有效不应期。而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的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较强,硝苯地平的作用较弱,故前者更易出现此类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一旦出现心动过缓,应立即停药。

    4 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不良反应的防范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药师应与医师和患者紧密沟通,利用各种方法将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最简单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常用方法有:(1)以同类药物替代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减少药物的用量以减轻毒性,但同时也降低了疗效;(2)利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可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减轻不良反应。比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钙通道阻滞剂降压作用明显,还能减轻硝苯地平的心律反应和踝部水肿等[6]。

    总之,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应根据钙拮抗剂的药理作用、剂量、剂型、患者的个体差异及年龄选择适宜的药物,避免不良反应。

    参 考 文 献

    [1]张鉴,魏爱英,李彦博.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4.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

    [3] 赵香兰.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评价.广东药学,2002,12(5):4-9.

    [4] 谢惠民.药物不良反应50例综合报道.中国医刊,2000,35:45-4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2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