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97707
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降糖达标状况调查(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25日 夏晓英 吴伟琼 王月娥
第1页

    参见附件(3148KB,3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401位患者中,男194例,占总数的48.4%,女207例,占总数的51.6%,年龄(54.4±12.56)岁。平均体重(60.84±10.97)kg,平均身高(160.5±8.86)cm,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3.63±7.67)kg/m2,体重指数正常者为253例,占64.09%,超重者119例(男>25,女>24),占29.67%,肥胖者29例(BMI>28),占7.23%。具有大专学历及以上者103例,占25.7%,高中及以上、大专以下者121例,占30.2%,初中及以下者177例,占44.1%。有家族史者186例,占46.4%,无家族史 者215例,占53.6%。吸烟者(指每日吸烟1支及以上,连续3个月及以上)93例,占23.2%,饮酒者(指每周至少饮酒1次,连续半年及以上)82例,占20.4%。

    2.2 调查对象的糖尿病相关情况 接受调查的401例患者中,病程≤1年者78例,占19.5%,病程在1~5年者128例,占31.9%,病程5~10年者102例,占25.4%,病程≥10年93例,占23.2%。多数患者能配合饮食控制(74.6%)。58.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地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其中36.9%患者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13.7%患者HbAlc监测频率≥4次/年。51.6%患者能坚持规律运动(快走、慢跑、散步等轻中强度有氧运动30 min/d或以上,每周3次或以上)。在使用药物上,应用3种以上降糖药的患者为115例,占28.7%,应用2种降糖药的患者为248例,占61.8%,单用一种降糖药的患者为38例,占9.5%。

    2.3 调查对象的血糖控制情况 401例接受调查的患者中,HbA1c为(8.29±1.24(%,70例HbA1c≤6.5%,达标率为17.5%,未达标者331例,占82.5%。空腹血糖7.81±2.68 mmol/L,控制理想(≤6.1 mmol/L)者49例,占12.2%,餐后血糖(10.70±4.21)mmol/L,控制理想(≤8.0 mmol/L)者101例,占25.2%,见表1。

    2.4 调查对象的血压、血脂控制情况 401例接受调查的患者中,SBP为(133.2±20.4)mm Hg,达标者(≤130 mm Hg)181例,占45.39%,DBP为(81.1±9.4),达标者(≤80 mm Hg)266例,占65.84%。TG为(2.094±1.24)mmol/L,达标者(<1.5 mmol/L )为132例,占32.92%,CHO为3.95±1.39,达标者(<4.5 mmol/L=为128例,占31.92%,LDL为2.83±0.84,达标者(<2.5 mmol/L=为141例,占35.16%,见图1。

    2.5 HbAlc的达标情况与并发症、合并症发生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HbAlc未达标组的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达标组,见图2。其中两组间DR、DPN、CVD的发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4.22、8.081、21.04,P值分别为P<0.001、P=0.004、P<0.001)。其他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研究时间及随访时间不够长有关。

    图1

    调查对象血糖、血脂、血压、BMI 达标情况

    图2

    HbA1c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慢性并发症、合并症发生情况

    3 讨 论

    糖尿病(DM)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多个国际大规模临床研究如美国1型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DCCT)、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均表

    明,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能预防及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3]。因而,全面评价血糖控制水平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目前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生物标志是HbA1c,可反映患者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其在血中的浓度稳定,不受临时血糖浓度的干扰。HbA1c已作为血糖监测的重要指标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中国糖尿病指南推荐的HbA1c达标值为≤6.5%[4]。但HbA1c控制不达标是目前糖尿病治疗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长期存在的一个难题。2003年中国30家三级甲等医院调查的结果显示,HbA1c≤6.5%的达标率仅11.5%[5]。2007年一项针对全国二级以上城市医院门诊口服降糖药治疗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调查显示,5586名2型糖尿病患者HbA1c≤6.5%的达标率仅14.1%[6]。本研究以401例门诊仅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4.4±12.56岁,病程≤1年、1~5年、5~10、≥10年者的比例在研究人群中分布均匀,说明该研究人群具有良好的代表性。研究结果显示,该调查人群HbA1c≤6.5%的达标率17.5%,同国内外的其他研究结果相似,远未达到理想控制目标,血糖控制形势严峻。本研究还显示,该调查人群中具有大专学历及以上者占25.7%,但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者仅36.9%,HbAlc监测频率≥4次/年者仅13.7%,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体重超重,仅一半左右的患者能配合规律运动,这些都说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还不强,这也是影响血糖控制不理想的重要因素。因而,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非常必要。

    高血压、高血脂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大小血管病变的主要帮凶,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专科医生往往强调血糖的控制而忽视血压、血脂的控制。《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强调了糖尿病患者血压、血脂等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的必要性[7]。根据指南的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该调查人群血压、血脂控制不理想,近一半以上的患者SBP控制不达标(达标率45.39%),TG、CHO、LDL达标人数仅占调查人群的的三分之一左右,分别为32.92%、31.92%、35.16%,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血压、血脂等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不容忽视,寻求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变现状势在必行。

    血糖的控制情况与糖尿病的并发症息息相关,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UKPDS的研究结果表明:HbA1c每降低1%,可使微血管并发症下降37%,使任何原因的病死率及心肌梗死减少14%,使糖尿病相关终点及死亡率下降21%[3]。UKPDS的后续研究更让世界震惊:在强化降糖干预结束10年后,虽然HbA1c水平与常规治疗已无显著差异,但任何糖尿病相关终点、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率均显著降低,显示早期强化血糖干预能出现良好的“延续效应”[8]。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HbA1c的达标与否对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合并症影响明显。达标组各种慢性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比率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虽然统计学上两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研究时间不够长有关。

    总之,目前糖尿病的控制状况不容乐观,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积极采用各种干预措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4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