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9783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80例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25日 刘冬
第1页

    参见附件(2011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合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常规降血糖、降血压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给予活血化瘀、利湿泄浊治疗。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疗效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药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治疗;中西医结合;中医辨证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DM)心、脑、肾三大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肾功能不全(CRF)的重要原因。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资料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占糖尿病总人数的67%以上。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80例,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2010年收治糖尿病肾病患者80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患者。纳入标准为:①有确切的糖尿病史;②24 h尿蛋白>0.5 g。同时排除原发性肾小球审验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引起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32~65岁,平均48.3岁;病程3~17年,平均9.8年;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6~73岁,平均52.1岁;病程5~22年,平均10.9年。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饮食控制,予以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常规治疗,蛋白控制在0.8 g/(kg•d)以内,并监测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血钾、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黄芪15 g,丹参20 g,白芍10 g,生地10 g,玄参10 g,麦冬10 g,苍术15 g,玉米须10 g。上药煎煮浓缩,取药液200 ml,每日1剂。并根据中医辨证和临床症状施治:①淤血型:加服丹参、当归、益母草、川芎、熟地黄、山茱萸各10 g;②水肿型:加服赤小豆、车前草、茯苓各10 g;③湿热尿频型:加服栀子、瞿麦、萹蓄各10 g。

    1.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根据《糖尿病肾病》并结合临床检查制定[1]。显效:症状体征消失,尿蛋白总量小于30 mg/d,尿白蛋白排泄率小于20ug/min;有效:症状体征好转,尿蛋白总量小于150 mg/d,尿白蛋白排泄率小于100ug/min;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尿蛋白总量大于250 mg/d,尿白蛋白排泄率大于200ug/min。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测量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秩和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各指标比较 见表2

    表1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合计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112740

    对照组1220840

    表2

    2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比较(x±s)

    组别nFBGPBCTCTGBUNScrUA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5.1±0.94.3±2.12.2±0.91.0±0.57.5±2.950.8±14.9131±26

    对照组403.9±0.8*2.0±1.9*1.5±0.8*0.2±0.2*5.1±2.6*42.3±15.5*78±15*

    注:*P<0.05

    3 结论

    糖尿病肾病在西医上是指与糖尿病代谢异常有关的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及肾动脉硬化,进而造成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增高的疾病。国内学者提出关于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较多说法,如王改勤将糖尿病肾病分为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湿热内蕴、阳虚血淤[2];李大钧将其分为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浊阴上逆[3];林兰将其分为肺胃两虚、心脾两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浊毒淤阻[4]。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是消渴失治、误治和治之不当,日久而产生的并发症,属于中医学“消渴”、“水肿”、“虚痨”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脾气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临床症状以尿浊、水肿、眩晕为特征。本病肾阴亏虚,精枯血燥,瘀血阻络,在肾元禀赋不足的基础上,阴津持续耗伤,肝木失养,导致肝肾阴虚,阴虚阳盛,而见尿量频多。本方以生地、玄参、麦冬、白芍滋阴润燥;以黄芪益气健脾;以苍术、玉米须清热化湿;以丹参、当归、益母草、川芎、熟地黄、山茱萸活血化瘀;以赤小豆、车前草、茯苓调理脾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11KB,2页)